夏朝的建立,是从禹开始的,夏,原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称,变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代号了。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走向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国有扈氏反对世袭制,起兵造反,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双方于甘(今陕西户县)展开大战,有扈氏战败后,启将他的部落全部消灭。于是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启地钧台(今属河南禹县)召开诸候大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钧台之享,此举更进一步巩固了新王权。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为什么到启的时候,发生了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呢?这不是偶然的,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随着氏族部落间掠夸战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有的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
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可以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私有制确立了。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子孙后代。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禹在位的时候,部落联盟的民主被专断所代替。据说。有一次禹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就杀掉了他。可见,所谓公天下已名存实亡了。
禹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地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这时低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他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早就想继承这个职位。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郡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禹死之后,启便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废除了掸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袭比禅让是一种含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它遭到了旧势力种种阻碍。有个叫有启氏的部落,为了维护禅让制度,起兵反启,很快就被启打败。
有扈氏的子孙被罚做牧奴。启为了镇压奴隶们的反抗,打击旧势力,巩固奴隶制的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专政机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就是这样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清。
据史籍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