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大禹,我们恐怕都变成鱼虾蟹了!

大禹治水,重振华夏河山,再继中华文明,全国各地的名川大山,江河湖泊,无不有大禹的传说,其功绩在人们心目中不亚于始祖黄帝,更为儒家所推崇。他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夏王朝的建立者,定九州,作九鼎,以治水救天下,以定制建国家。其"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治水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传说在远古时代,世界都发生了大洪水,外国有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下来的是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那时全中国都受洪水的灾害,据后代的史学家考证,认为是在中原地区,总之灾害情形极为严重。大地一片汪洋,到处都是水泽腐沼,人们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田地、庄稼、丘陵、山脉都淹没了。各种瘟疫疾病流行,再加上山上凶禽猛兽的袭击,人口渐渐减少了。

当时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形态是氏族或部落,没有国家。人们生活得很分散,人口又很少,各个氏族没有力量单独对付洪水。只有联合起中原所有的部落,在统一的指挥下才有可能平治洪水。传说中的尧这时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便派鲧治理洪水。鲧率领人们,勤勤苦苦,大概是采用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治理。洪水流到哪里,鲧就让人们在哪里筑起土堤堵住,不让水继续流过,想救护没被淹没的地方。这种办法费工费时费力,用了整整九年的时间。起初,洪水尚能被挡住,有些地方得以保存。然而洪水越积越多,到处都流不出去,湮塞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冲决一处,水势更是凶猛,灾害更大。鲧九年徒劳无功,还是没能治理好洪水。尧非常生气,就把鲧杀死在陕西南部的羽山。

鲧死后,他的儿子大禹,又接受尧命令,继承父亲未竟之业,决心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拯救苦难的人民。

关于禹,有记载说他在治理洪水时,亲自拿着畚箕和铲子,顶着狂风暴雨,

带领着人们,取疏江导河的办法,前后经历了十三年,终于战胜了洪水。据说有几次他从自家门前经过,都忙得没时间进去看一看。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指甲磨得光秃秃的,小腿肚子上的汗毛也掉光了。由于长年劳累,在水中浸泡,还不到老年,就身形枯槁,走路一颠一跛的,后步迈不过前步,走起来象是往前蹦。可见他治理洪水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还传说他执耒锸,身着粗麻衣服,住的是用泥土和草木堆成的棚子,吃的是野果子,历尽风霜寒暑,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因此,人们都很拥护他,愿听从他的指挥,众志成城,治洪终于成功。《左传》上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禹,我们恐怕都变成鱼虾了!"

这只是对大禹治水简略的记载,关于他的神话和传说还有很多。相传他在初治洪水时,在会稽山召集天下所有的部落首领,集体商议治水的办法。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的迟到了,被大禹杀掉,于是所有部落都不敢懈怠,恪尽职守,听从禹的布置安排。会稽山,原名茅山,因为禹会合天下诸侯,商议治理洪水,才改名叫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就是会聚计议的意思。

大禹征求了各方的意见,又统一了大家的行动,便着手治理。他首先遍历全国,勘察全国地势,对山川、丘陵、湖泊、平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神话中说他在黄河岸边得到河伯神送给他河图,图上标有治理洪水的各江河的走向,

其实是大禹亲自观察得到的地形地势的情况。这神话虽然附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却把禹的辛苦艰劳给掩没了。禹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结论:用堙塞的办法是不行的,应该疏导洪水,将水排泄出去,不使它蓄积,洪水便能顺畅地流到大海里,湖泊沼泽的水排干,就没有水害了。

禹制定了正确方法,又对地形变化很清楚,便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平治水土。其实,那时的洪水只发生在黄河中下游,但是全国人民都赞扬他的美德,因而各地都留下了"禹迹"的传说。据说黄河流到龙门山时,此山和吕梁山相连,在今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恰恰被挡住了水道。这鱼的龙门峡悬崖峭壁,地势很险,传说是大禹率领人们开凿的。龙门峡的下游几百里是有名的三门峡,三门为鬼门、神门、人门。禹在这里把山凿成几段,使河水分流。现在三门峡还有禹的遗迹;就是七口石井,还有禹骑马跳三门峡时,马失前蹄踩的马蹄窝。

禹平治了洪水,人们从高处迁居下来,开始安居乐业。人们都感念他的恩德,愿意拥护他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时代,流传着一种禅让制。当时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舜见禹治水有功,万民信服,也甘愿把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他。禹继位后,划定九州界限,依照山势作出路标,疏通河道,并观察土壤性质的好坏,规划适宜的作物种植。

大禹为了治水,30多岁才结婚。婚后不久,又匆忙离开家,赶去治理水害。在他治水的13年中,长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故而后人传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以此赞美他一心为公,不顾自身利益的伟大精神3他的妻子长期孤居在家,十分思念丈夫,便决定前去寻找。传说她在嵩山脚下化作一块石头,叫启母石。因为变成石头后,石头裂开,跳出一个男孩一禹的儿子启,即夏朝的第一代君主,启就是裂开的意思。当然这是传说,实情大概是禹妻怀孕难产,剖腹取婴生的启,而启母也因此丧生。

禹是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和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号称为"太岳"的共工氏,都是很富有平治水土经验的。禹作部落首领,又联合了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率领强大的民众,逐步开展治水。孔子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说禹住破屋,把精力体力全致力于挖沟开河了。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禹亲自领导群众平治水土,发展生产。纠正了过去以湮塞为主的错误做法,改为疏导,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依据地势的高低,把淤积的水疏导排泄掉,将不顺畅的河道凿通,使肥沃的平原广野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人民纷纷从贫瘠的山上"降丘宅土"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田稼穑。有关禹的治水功绩,也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被夸大。不仅祖国美好的山川被称颂为"维禹甸之"、"维禹之绩",而且辽阔的国土都被通称为禹迹。他周历了九州土地,天下万国。传说他向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南方到过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西方到过西王母国度;北方到过北极荒远的处所。

还传说禹作了天下部落的首领后,便收集了九州贡献来的铜铁之类的金属,铸造了九个极大的宝鼎。鼎上铸刻着九州的地理、物产、民情等概况,这宝鼎传下去,从夏代至殷代,又传到周代,渐渐成了政权的象征,故而有了后来"问鼎中原"的故事。

禹还替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后来他到南方巡视,走到会稽,生病死了。

禹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一一夏朝的开创者。自夏朝开始,我国就进入了阶级社会,迈进了文明时代。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同自然灾害艰苦斗争的情况。把辛勤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功绩归结于大禹一个人,那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西方的诺亚方舟一样,大禹为了中国古代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人诵怀。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xiachaogushi/3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