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历史上实实在的确存在一个夏朝?
汉朝的司马迁凭什么写《史记·夏本纪》,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为何不写明出处?如果也没看到,凭何说夏?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或后来学者误解史书之意,等等原因,我们至今找不到夏朝的都城。
现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中,称禹帝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设在安邑(山西夏县)。夏的都城究竟存在吗?若有的话又在何处呢?
夏县的古迹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阴土陶遗址;传说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没有发现大型城池。在运城盐湖区内的安邑也没有可信的古迹证明夏都在那里,它有可能是后来仿古设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难到没有一点踪迹?
传说,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寻卩)在何处?
有的认为在山东潍坊西南,有的认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据《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在河南洛阳伊洛区内。又依《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认为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这些说法太勉强,仅仅是根据史书片言支语,无实物证明,显得理据不足,让人难以信服。
夏都究竟有几个?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史书文字记载的全部意思,仅凭少量文字推测,因而结论很多。
比如认为夏都在洛阳,主要缘于司马迁《史记》中一段文字,即:
战国时,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这段文字意思是这几个国家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国,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国家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东为左方、西为右方。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是黄河、济水、泰山、华山?有人认为洛阳处在此地理位置。
但笔者看不出洛阳在这几个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阳地理位置也不险要。伊厥一般指两山之间河谷(龙门),羊肠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主要意思是这几个地方地形战略地位重要,易守难攻。夏桀之居并非都城所处的位置,而是国家的位置。若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搞不清,也就难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处更无从谈起。
另有,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有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仅仅是想当然,仍理据不足。
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晋南。因为大多数传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为其部族的活动范围;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国一般所指正是这一地区。许多学者一直认为夏都在山西的夏县。就是说夏都在夏县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现在再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晋南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整体上说,黄河、山东济水在其东,河津龙门、陕西潼关即为伊厥在其南。羊肠是指自北而下的黄河或汾河河谷。泰华是指西部的黄土高原,而非泰山与华山。泰山与华山相距太远,又不相连,故不能作为战略要地同时出现在这里。所以,夏桀之居正在晋南,而非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