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说他是史上最会哭的皇帝

史学家章学诚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据我看,在刘备哭出江山这一重要情节上,几乎完全是虚构的。翻检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刘备本传不但没有记载他哭过,反而有“喜怒不形于色”的话。可以想象,曹操与之煮酒论英雄的刘备,应该是遇事沉着的冷峻派,不是哭哭啼啼的林妹妹一流人物。

这当然也不等于说,刘备从来不曾哭过。晚陈寿《三国志》数百年的司马光等的《资治通鉴》,记载了刘备的两次哭泣:一次是公元201年,刘备在荆州刘表的宴席上,如厕时发现几年闲居,长久没有骑马,大腿内侧又长了不少肉,有感于“日月如流”而“功业不建”,于是“慨然流涕”;还有一次是在公元208年,刘备不忍心趁乱夺取刘表地盘,引军离开,路过刘表坟墓,“涕泣而去”。两次哭都与汉室宗亲刘表有关。至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哭得死去活来的几次,《资治通鉴》中全都没有记载。

可以肯定,刘备的哭,是小说家罗贯中的艺术创造。

历史上最能哭的皇帝,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国历史上文功武治都属一流水平的皇帝,前后哭过十次之多!

李世民的第一次哭在公元626年,太子建成怕李世民功高势大,危及自己的皇储地位,夜召李世民,饮酒而鸩之,使其吐血数升。高祖李渊明白个中原委,但他既不想废建成太子,又想保全世民。

于是,劝世民迁居洛阳,“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第二次哭是同一年,李世民设计杀掉哥哥建成与弟弟元吉之后,李渊召见,抚摸着他的肩膀,说自己差一点冤枉了他,李世民跪在地上,“号恸久之”。

第三次,其实应该说第三轮,在公元630年,开国功臣杜如晦死后,李世民每次说到他,“必流涕”。第四次,公元635年,他爹李渊驾崩,李世民为之“罢政数月”,“哀毁羸瘠”。第五次在636年夏天,贤内助长孙皇后死,李世民思念不已,在皇家花园中建筑了高台,以便能看见长孙皇后的埋葬地――昭陵,听完魏征的劝谏,哭了一阵,命人拆去高台。第六次在643年正月,诤臣魏征死,李世民登上长安禁苑的西楼,面朝发丧处,“望哭尽哀”。

还曾对身边的人说,魏征一死,他就等于没了一面镜子。第七次是646年12月20日,唐太宗在自己四十七岁生日宴会上,说自己虽然拥有天下,但不能再在父亲面前承欢尽孝,说着说着就“泣数行下”。

第八次在647年正月,大臣高士廉死,他本想亲自前去吊唁的,但是,房玄龄长孙无忌都强烈反对。于是,他只好回到东苑,“望南而哭,涕下如雨。”等到灵柩出横桥,他又登上长安故城西北楼,望着出殡方向恸哭。第九次在648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前去探望,“相对流涕”。房玄龄临终时分,李世民又前去诀别,“悲不自胜”。第十次,即最后一次,649年,他自己临终,太子李治日夜守护,有时整天都不吃东西,悲愁之下,头发都有变白的。李世民于是哭着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唐太宗李世民的十次哭泣弹泪,六次是为了人伦亲情,四次是为了功臣亡故。

也许,罗贯中等创作《三国演义》,塑造刘备这个人物时,在哭这一点上,是以唐太宗为原型的,参考了唐太宗的性格特点。

如果不是完全出于史家的刻意粉饰、塑造(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长命朝代多好人、短命朝代多坏人的由来),也不是完全源于李世民本人的有意做秀(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是相当善于做政治秀的),而是本自历史事实。就是说,真实的李世民,确实是一个心地比较柔软的皇帝。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接着鲁迅先生的一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延伸出一个判断:一个心地柔软,会哭泣的人,也是可以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朝代,开启一个伟大的时代的!――残忍未必真英主!

在铁血暴君与柔情英主之间,我愿意选择后者。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tangchaogushi/3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