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他辅佐商汤,灭掉夏朝,结束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在他的努力下,商朝前期国家机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社会也比较稳定。伊尹还是我国中药史上伟大的药剂学家,同时也是民间的厨神。他死后葬于南亳(现商丘市虞城县境内),距今已有约3600年的历史。
生于空桑,卒葬南亳
虞城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的魏堆村,长眠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辅佐过4位商王,奠定了商朝550多年的基业。他就是伊尹。伊尹墓高3米,周长46米,墓碑圆顶方座,纂字题名:元圣墓碑。墓前有伊尹祠,祠堂周围红砖花墙,古柏苍翠,林木葱葱。不远处的花戏楼为上下两层建筑,楼顶绿色琉璃瓦点缀走兽,两耳楼对称圆窗。
说起伊尹墓,年逾80的李荣贵老人再熟悉不过了。他从虞城县图书馆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搜集有关伊尹的史料、传说和遗迹。老人说,以前院里有祭殿、卷栅、钟楼、配房、大门、围墙等,现存的伊尹祠为元代张元忠、侯有造重修。此外,花戏楼在文革期间也遭破坏,现在的花戏楼为后来群众集资、政府辅助修复而成。
魏堆村属原商丘县管辖,据《商丘县志》记载:谷熟昔为名镇,乃三亳故墟之一。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归德府志(元)侯有造重建伊尹殿略》云:谷熟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三十二广,是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历史上关于伊尹的故事很少有文字记载,主要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的,关于伊尹出生的传说有很浓的神话色彩。据《通鉴外记》记载:生于空桑,卒葬南亳。这里所说的空桑与《吕氏春秋》、《水经注》的记载基本相同:有莘国的一位女子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空桑)里拾到一名男婴,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把婴儿交给他的厨师抚养。
随后有人追查婴儿的来历:婴儿的母亲在伊水边住,梦见神人告诉她,如果看到家里的石臼出了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上,她看到石臼出了水,赶忙喊邻居们逃命,自己往东走了5公里,忍不住回头看,自己的家已是一片汪洋,这一回头不要紧,她的身体变成了空桑。于是国君让这个男婴以伊为姓,这就是伊尹。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他不但跟着养父学了一手烹调好手艺,还足智多谋,聪明异常,志向远大。
关于伊尹是如何出人头地的,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很耳熟:他的博学与韬略闻名天下,商汤求贤若渴,三次派人去请,最终打动了他;第二种说法带点浪漫色彩:商汤为了得到他,不惜使出美男计,娶了有莘国公主,让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了商国;第三种说法可能最真实:伊尹不过是陪嫁的奴隶,很擅长做饭,但有段时间他给商汤做的饭不是咸就是淡,引得商汤询问他,他就以滋味说汤,从做饭谈到治国,一番高论,让商汤对他另眼相看,把这个厨师越级提拔,直接任命为相。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历史发展到夏末商初,君权与相权开始分离已经很明确,而且,相权的重要性使宰相的地位也得到加强。不管伊尹和商汤如何相知,后来的结果是没有争议的:伊尹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并先后辅佐4位商王,奠定了商朝多年的基业。
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当时的文字资料,伊尹的出生地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出生在开封陈留附近,还有人说他出生在山西合阳。但不可否认的是,伊尹却永远长眠在了商丘,并成为一段历史。
辅汤灭夏,德高望重
地处豫东亳地(今商丘)的商国,在夏桀时强大起来。夏桀并没意识到来自商汤的威胁,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对民众及所属国部落进行残酷的欺压与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与此同时,在伊尹辅佐下,商汤的名声越来越大,夏桀暴政下的人们对他心向往之。《书·大传》记载: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为何不投奔亳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商汤的举动引起了夏桀的警觉,他把商汤召到都城关押在夏台(今禹州市)。伊尹等人忙给夏桀送去10位美女和大批珍宝,见了美女的夏桀心里一高兴,就把商汤放了回去。
回到商丘的商汤如同龙归大海,加紧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伊尹等人的谋划下,商汤制定了先弱后强,由近及远,逐个清除夏桀羽翼的策略。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商汤的力量不断壮大。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王朝———商朝建立了。据《诗·商颂·殷武》记载:新的王朝宽以治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使天下归心。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由此,众多的古国逐渐汇集成一体化的国家系统,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在商代前期的政坛上,伊尹先后协助商汤、外丙、仲壬、太甲4位商王,他常用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的历史教育商王。第4位商王太甲即位后,不修德政,胡作非为,伊尹放逐了自己的国君太甲,让他思过。《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商汤墓地。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悔过自新,改恶从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历史上唯一的以臣放君的故事,《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在古代流传很广。孟子的思想精髓在于天下为公、大仁、大义,伊尹因此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人物,被尊称为元圣。
在伊尹的努力下,商代前期国家机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
伊尹死于第5位商王沃丁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在商朝,伊尹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