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统治者情商高,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关外时,有林丹汗和明两股敌人,当时林丹汗是归顺明朝的,当时清军也叫后金军灭林丹汗时,崇桢不但不救林丹汗,反而为蒙古林丹汗灭亡而高兴,孰不知,长城北部洞口大开。若崇祯帮林丹汗击退后金,林丹汗必感恩戴德与明一心共抗后金。明初,蒙古和明是主要矛盾,明未之时,主要矛盾转换了,明金是主要矛盾,而明和蒙是次要矛盾,明完全可以联蒙抗金,化敌为友,后金入关前,明是主要敌人,而入关后大顺军和大西军成了主要敌人,对南明和官绅进行政治诱降,迷惑他们,当农民军消灭以后,把矛盾转换到南明身上。
当时南明藩王们,争夺皇位,派系林立,被清各个击破,最后完成统一,这是清统治者情商高,由此也开创少数民族统治者近三百年的历史,而蒙元才近百年。明朝前期在对亲王的政策上是好过清朝的,明朝典型的裂土封王,给了藩王不造反就能拥有优越的生活,所以不必要造反。而清朝把皇子全都放在京城,一来好监视,一来没有兵权,一来如果不竞争,京城资源有限,生活不能奢靡享受,所以九子夺嫡必然发生,比之藩王之乱也不差劲。
清朝在雍正之后亲王的政策才算好,清朝前期还处于后金的奴隶贵族制向封建官僚制转变时期,皇位传承不稳,导致九龙夺嫡这么严重的事。部分历史专家根据一些证据认为,雍正确实是夺权,在康熙病重最后的日子里,皇宫已被雍正控制,康熙真正的遗诏传不出皇宫。如果不是满族皇子不可能受地方汉族的支持,就制度而言是可能变成八王之乱的。汉族王朝也是到宋代科举制发达,官僚集团彻底替代贵族成为王朝中坚力量,皇位传承才稳固的。不然看看科举制不发达,官僚集团不是王朝中坚的汉唐时,皇位传承也经常爆发危机。
明朝朱棣造反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本来不应该成功的。在朱元璋的设计下,边塞王其实是受各种限制的,正常情况朱棣不会成功的。但是再好的制度也得要人来执行,但配上朱允炆和他手下那几个"杰出"的大儒,经过一系列愚蠢的操作,完美的错过了所有正确的选择,终于让朱棣成功了。曾有评价说,要不是朱允炆手下那几个大臣战后都殉节了,光看战时的操作让人以为他们是朱棣的卧底。
康熙和朱元璋对待太子的态度不同,朱元璋对待太子极好,给的权利就相当的大,为了给太子铺路,极大的遏制了其他皇子。康熙仅仅是偏向于太子,但是也暗中鼓励其他皇子与太子抗衡,否则如果康熙出手打压其他皇子,其他皇子再厉害也没有能力参与夺嫡之争。清朝皇帝的权利应该是封建王朝中最大的,明朝可以出现大臣左右太子的选择,而清朝完全是皇帝说了算,所以如果不是康熙的有意纵容,根本不会出现什么九龙夺嫡。清朝当权者是外来者少数派,考虑的主要是江山稳固,要拧成一股绳,江山是八旗的,皇室必须要团结他们。更何况分封出去的满人能否获得封地汉人的认可,能不能把这些好处握在手里还是两说的事,江山一旦出问题反而容易被汉人集团各个击破。
没有百分百的好制度,明朝主要还是朱标的死打击太大,也是朱元璋疑心病太重,如果他能主动做太上皇,那明朝还能多延续几年。后面造反的多,主要是朱棣给他们打了样,总觉得有搞头。明朝让皇子在各地领军,能保证朱姓掌握枪杆子和皇权的辐射,也能保证总有几个成气的。清朝能保证最大程度的稳定,但是皇子确实也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