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什么会举办四次葬礼?

导读:

不出意外的话,2008年10月4日,停放在河北南皮县烈士陵园一年多的张之洞尸骨,将被安葬到筹建中的墓地。这片墓地,本是张之洞最初安息的地方。99年前晚清重臣张之洞逝世时,绝对不会想到,其尸骨的命途,比与他气息相融的晚清更加多舛和吊诡。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他的尸骨不断被大时代的风潮所侵扰,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而这一次,已经是他的第四次葬礼。

南皮中学里张之洞雕像

归葬

郁郁苍苍的园林中,白花如雪,挽联似林。

这是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河北南皮县双庙村张氏坟场正在举行晚清重臣张之洞的葬礼。墓地占地近百亩,坟墓封土约3米高,底部直径近7米,四通大碑立在墓前。遗爱碑为门生故吏捐资所建,碑阴刻有张之洞兴学育才的事迹及捐资者的名字,在这堆名字里,包括了后来的反清先锋黄兴和中共的元老之一董必武。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就在这次隆重的葬礼举行之际,张之洞的声誉也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顶峰。

张之洞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也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影响了他的一生。1863年,张之洞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众人瞩目的探花郎,从此步入政坛。中法战争时他任两广总督,启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名声大振。后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织布局,修铁路,从清流派成为直追李鸿章的洋务巨擘。

甲午惨败后,以政治变法与思想启蒙为双重目的的维新运动勃兴,跟洋务派仅仅师夷长技不同的是,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成为最主要的议题。最后一个儒臣张之洞,担心对传统的叛逆将导致固有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伦常规范的崩解,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为此,1898年春,张之洞开始修撰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这部著作最核心的观点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新的他不忘卫道。

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戊戌维新被扑灭,义和团席卷北中国,京畿惨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在激烈的政治风云变幻之中,张之洞纵横捭阖,与朝廷、列强及保皇派、革命党诸方面周旋,主谋策划东南互保,以免全局瓦解,不可收拾。

1906年,年高老迈的张之洞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后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站在了晚清权力的最中心,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尽管此时已经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但张之洞仍尽心竭力,试图力挽危局。

然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毕竟不多了,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909年10月4日)晚9时左右,在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73岁的张之洞含泪告慰床边哽咽的子女:吾无甚痛苦矣。随后离世。在他身后,留下的则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晚清帝国。

两天后(10月6日),清廷颁布上谕高度概括其一生,赐谥号文襄。曾担任张之洞护卫、时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师)统制(师长)兼任湖北提督的张彪,花1.2万两银子从江南购置沉香木做棺,快车连夜送到京城。尽管清廷赏银三千两治丧,但大部分丧葬资金由张的亲朋和门生筹措。张之洞官至一品,清廉一生,到死,地不加一亩。

晚清重臣张之洞逝世的当月,长子张权等奉灵柩回家乡河北南皮,用了一年多时间准备墓碑、墓志铭、石相生等下葬所用事物。1910年12月,张之洞与三位夫人合葬在南皮县双庙村。

仅仅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张之洞极力维持的晚清帝国彻底覆灭。尽管如此,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意指张在鄂兴实业、练新军、办教育,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而史学家们也对洋务派的实干精神不吝赞美之词,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1937年6月,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惋惜洋务运动晚了20年。

正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据张氏墓园的守墓人多年后回忆,张家坟场也曾屡遭劫难,其他坟墓多次被盗,但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一部经过双庙村,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

当地研究资料称,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了南皮县,张之洞的坟墓也未遭破坏,十分洁静,来此凭吊的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刻石林立,堪称碑林,墓园里的松柏、杨柳、白杨等纵横交错,遮天蔽日,老鸹喜鹊成千上万,赶都赶不走。

掘墓

转折来自于1950年代。1956年,牟安世著《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称,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随着洋务派整体评价的走低,张之洞也未能幸免,这位晚清儒臣,洋务巨擎一转变为洋奴、卖国贼。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数十年间涉及张之洞的20多篇论文,绝大多数是文革期间由厂矿工人理论组或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所写的批判文章。

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形象在当时越来越低,墓地不但再见不到凭吊者,反而日渐遭到侵坏。大跃进时期,南皮县搞大炼钢铁,砍光了墓地周边的树,只剩下坟冢、墓碑和东倒西歪的石相生,一片凋敝。

然而,厄运还在后边。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11月,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首领谭厚兰,带着两百名红卫兵前往山东曲阜联合曲阜师范学院红卫兵,发动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声讨孔夫子,砸烂了孔子坟墓。各地红卫兵竞相效仿,冲击寺院、古迹,捣毁神佛塑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甚至打擂台似的相互竞赛,看谁的花样翻新出彩,掘墓风也迅速刮遍神州。尽管早在1962年,毛泽东曾强调,谈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但张之洞的坟墓,在这样疯狂的大潮中也未能幸免。

1903年,晚清重臣张之洞自京城返武昌,顺道回南皮祭祖。他捐出五千两赏银、积累的廉俸一万二千两,在家乡兴建新式学校,并命名为慈恩学堂。学校布局新颖,有教室、寝室、餐厅、厨房、议事厅、图书室、操场,还设置有花园假山,种植了古槐和海棠,整体风格是中西合璧。1907年竣工,七月正式开学。先后设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部,定额各为三十人,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五年。

南皮解放后,慈恩学堂更名为南皮中学。1966年秋的某天,以南皮中学学生为主的红卫兵造反派,扛旗打锣来到墓地,先将张之洞墓碑拉倒,然后开始掘墓。

在造反派动手挖掘张之洞墓时,曾有县里四位同志试图阻拦,理由是省里指示,张之洞为清代重臣,墓地为历史古墓,不在破四旧之列,不准动,要注意国际影响,同时正在向中央请示,答复后再做决定。但阻止是徒劳的,一个造反派头头说,张之洞就是牛鬼蛇神,就是封资修,挖他的坟就是破四旧,谁阻拦就是封资修、保皇派、牛鬼蛇神的小爬虫,再阻拦,连你们一块打倒!更有一个头头说,别说省和中央,就是请示到联合国我们也不怕!几位同志的劝阻迅速被造反派高喊的口号淹没……一份材料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当年的一位目击者说:听说要掘坟,大家都跑去看热闹,像赶集似的。两个小时后,坟土被挖光,露出石灰和青砖砌成的四个砖套,砖套内为四口黑红色棺,由于厚重,一铁镐下去,只能锛出一道白印,最后造反派用铁锤砸钢钎才打开。只见张之洞面如活人,几缕银髯飘洒胸前,头戴官帽,嘴含一个大珠子,身上盖了六七层被。随葬品有一把小梳子,一块怀表,一架眼镜,两个鼻烟壶,砚台、珍珠、金银、字画等珍贵文物四十余件。

全身是完整的,皮肉干白,贴在骨头上,衣服见风后就成了布片,到处飘散。南关村农民张执信,清晰地记得他看到张之洞尸体时的情景。此时,尸体刚刚被红卫兵造反派从坟墓里挖出来。

造反派小将们高歌凯旋,围观掘墓的人也渐渐离去,张之洞和三位夫人就这样被暴在南皮县郊荒芜的坟场。有些小孩子去那儿玩耍,凑过去拨弄拨弄,一会踢两脚,一会又把尸体扶起来靠在院墙上。

坟墓被掘一个星期之后,后来曾担任南皮县作协主席的王玉良出于好奇前去观看,只见张之洞的尸体半躺半立在墓穴北边的壁上,有如生人,甚至皮肤还有弹性,坟坑四周尚有一片片的黄色破布,一位夫人的尸体保存较好,但另两具尸体已经骨骼化了。

1990年代,双庙村近80岁的农民张秀红告诉子女,当时,她看四爷(张之洞行四)尸骨很可怜,曾拾起地上的破布给盖上。

岂止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坟墓——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馆,朱元璋的皇陵石碑,海瑞的坟,张居正的墓……都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被砸毁。

祖宗是汉文化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祖坟及其附属建筑成为传统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汇点,而对一个人的最大侮辱就是挖其祖坟。但在当时的掘墓狂潮中,这件事儿根本不算什么。多年以后,也是红卫兵的张氏族人张厚谦回忆起来,无奈地说:我属于反对掘墓派,但挖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被他们一帮人‘抄后路’了。

两个多月之后,一个消息在南皮传开——张之洞的尸体不见了。忙于农业建设和阶级斗争的人们,渐渐地将这件事淡忘了。这位晚清重臣就以这种莫名的方式完成了第二次归葬。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2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