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明末清初,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能在宁远城中沉着应战,视死如归,置之死而后生,接连三次打败努尔哈赤,让努尔哈赤损失惨重,加上年老体虚,积劳成疾,努尔哈赤无法战胜袁崇焕而遗憾去世。然而,皇太极想到了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用反间计,让他含冤而死,崇祯皇帝失去他是"自毁长城",从此之后,明朝灭亡,清朝成立,皇太极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这个英雄就是袁崇焕,他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在昏庸的明末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之下含冤而死。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十二年出生在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十四岁跟随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当努尔哈赤把目光转向中原大地,于明天启二年攻下明辽西重镇广宁,在辽东经略换人,并将山海关外兵力撤回关内的时候,努尔哈赤认为此时正是进攻明廷的大好时机。而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便首当其冲。
然而,努尔哈赤毕竟是首次和袁崇焕交战,对于这个有谋略有胆识的将领他早有耳闻,不敢轻敌,在劝降无望的时候,在清晨对宁远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袁崇焕使用了西洋巨炮,击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吸取教训,命令士兵用斧猛力凿城,袁崇焕用檑木和滚石无济于事,改用火药裹在被褥里,活活烧死努尔哈赤的大批士兵。努尔哈赤不甘心,第三次进攻又失败,便深知自己的指挥失误,军中将士锐气大跌,便无力再战,满怀愤恨地撤离宁远,加上年事已高,身弱体衰,积劳成疾,便遗憾地去世。
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想到要经山海关攻打北京城继而入主中原,必须除掉袁崇焕,又想到明朝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便决定借崇祯皇帝除掉袁崇焕。
首先,皇太极向袁崇焕递交了和谈书信,袁崇焕考虑到后金军来势凶猛,且他需要时间休整军备,于是同意和谈。同时,皇太极提出了条件,要求袁崇焕提着毛文龙的头颅来议和。毛文龙是明朝将领中歼灭后金军数量最多的,后金攻下辽东之后,毛文龙逃到沿海岛屿,招募辽地百姓四十多万,并挑兵买马屡次袭扰后金,战绩颇丰。然而,袁崇焕考虑到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党羽,如今又驻守海岛,割据一方,还虚报军饷,留之后患无穷,而且迫于形势,袁崇焕便有了除掉毛文龙之心。袁崇焕打着犒劳军士的幌子前往毛文龙的小岛,将毛文龙杀死。此事传到朝廷,崇祯皇帝感到震惊和疑惑,虽鉴于形势所需,没有追究袁崇焕,但也起了戒心。
接着,皇太极一面命人散步谣言,一面避开山海关,绕道漠南蒙古,进攻北京城。袁崇焕上奏朝廷,明朝廷不加以重视。情急之下,当袁崇焕正巡视山海关的时候,听闻皇太极进攻北京城的军报i,便急遣九千精兵,昼夜兼程,奔赴京师。袁崇焕带领精兵驻扎在北京广渠门外。军中虽然条件十分艰苦,粮草极度缺乏,然而,将士们白日作战,夜间露宿,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大胜,誓死保卫京城。
然而,当袁崇焕奋勇作战使得京师转危为安的时候,京师之中却已谣言四起,传言后金军是袁崇焕带领而来的。崇祯皇帝不辨是非,直接将袁崇焕拒于京师门外,反而命令其属下满桂率军入京师护卫。皇太极得知袁崇焕驻守城外的消息后,便知道了崇祯皇帝已经中了他的反间计。于是又让两名将士在被俘获的太监帐外谈话,意思大概是已与袁崇焕有密约,大事将成,故意让太监听到这番话后,就借机把太监放走了。
崇祯皇帝接到太监的密报后,果然中计,便以商议军饷为由,将袁崇焕召到宫中。当时,要进入北京城可不容易,因为北京城戒备森严,九门紧闭,袁崇焕被逼无奈只得坐在筐中,被人用绳索吊到城上。等到了紫禁城平台,还未议饷,崇祯皇帝就下令将其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天,袁崇焕含冤而死。
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极为阴险且杀人不用自己出手的计谋,大都用在刚愎自用昏庸的上司,为的是除掉其手下强硬的干将。《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周瑜为了除掉曹操手下熟悉水性的水军首领蔡瑁和张允,便使用了反间计,让前来做说客的无能的蒋干带着假书信去蒙骗曹操,借曹操之手杀死蔡瑁张允。皇太极何等高明,他知道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而袁崇焕却是极其忠心却勇猛的英雄将领。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便使用了反间计。
可怜的袁崇焕,为抗击后金,保卫北京城,却被诬陷为叛贼。当时的情形是,不仅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明朝举国上下都认为袁崇焕是叛贼。可是,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袁崇焕被处死不仅使明朝失去了一位尽忠爱国的将领,而且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剑桥中国明代史》称:"崇祯相信了谣言,在北京城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之死真的很冤很不该,崇祯皇帝相信谣言中了反间计是昏庸且刚愎自用,也或许是明朝气数已尽,清朝势必起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