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操戈:历史上燕王朱棣到底对朱允勺隽耸裁

大家对朱棣的印象是不是都停留在叔叔不要脸夺取侄子天下上?虽然之后朱棣皇帝当得不错,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明宣宗时期)、安南战争、平定漠北、还有个特重要的,就是命解缙修《永乐大典》,作为一本文献汇编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篡位逼宫一点黑历史够黑一辈子。然而朱棣是真正的想要造反吗?当他起兵反对自己侄子的时候内心想的是什么呢?今天子瑜带你深度分析一下真实的朱棣。

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刚龙驭上宾,建文帝朱允杉涛唬《明史》的记载是“(朱允桑┬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明实录载:“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 太祖崩是夜即a七日而葬(辛卯日)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u月始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 ”。在朱元璋的死及埋葬日期在明史、明实录上是一致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在古代和平时期没有比一个皇帝死亡更大的事情了,按照一般的礼仪讲一个皇帝死了,尸体停殡宫中起码要放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中国封建社会对皇帝死后且谥号未确立之前的称呼),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

而建文皇帝怎么做的呢?7天就埋了,更有甚者朱元璋死了一个月才“讣告诸王且止毋奔丧”,为什么?!新皇帝在老皇帝大丧礼仪上的表现是非常大的事情,帝王行为是天下的表率。而建文的行为像一个仁孝之人所为吗?他会不会对老朱做了什么亏心事?有人说朱元璋让这么干的,个人认为不大可能,从史书上的记载看朱元璋是一个亲情观非常重的人,退一步讲他即使不让诸王奔丧,也不可能让把死讯过一个月才告知诸王。

明太宗实录上说建文是“遂矫诏嗣位”,有没有可能呢?从老朱死后建文的态度和削藩的力度看,“遂矫诏嗣位”未必是空穴来风。老爸(老朱)死了一个多月后,才来信儿了,还不让去奔丧!朱棣应该是什么心情?不让就不让吧,我让儿子们去,朱棣把3个儿子都派去奔丧了。很多史家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都说,朱棣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居然把3个儿子都派去奔丧了。可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不得是一个孝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吗?朱棣要是一门心思想造反,那么新皇刚登基时根基未稳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何还要把儿子们送入虎口?

朱棣在平定北平之后,马上给建文上书:“ぐ毓F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虽其皆有愆过未闻不轨之图重可裁减护卫轻可赐敕诫励则朝廷于厚亲之仁惩过之义两尽其美矣”诸王如果犯的错误大点的,你可以削夺他的护卫军,小的你就下诏斥责,犯了多大错误你这样连窝端啊?!我从张谢二人的口供里面得知,齐(泰)黄(子澄)是要谋我全家啊!

李景隆得知朱棣不在北平,立马汇聚重兵猛击北平,就在北平城的危机时刻,出现了一帮妇女向官军扔砖头的景象(北平据守对朱棣来讲意义至关重要,要是北平失守朱棣就会变成丧家之犬,军队也会在在奔波和官军围堵中慢慢消减,妇女守城再一次说明其魅力),结果朱棣大军杀到,大败李景隆。但朱棣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继续给建文帝上书给自己辩解;结果半年后李景隆凑齐了60万大军,又杀过来了,朱棣又大败之,这回朱棣开始追着打了。在第一次打败李景隆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在抓的俘虏里面有一部分居然是给朱元璋看坟的兵――可见朝廷要干掉朱棣的心有多迫切,又是多么的无所顾忌。

第二次大败后,朱棣一路追,李景隆一路跑,一直从河北追到了山东济南,李景隆到了济南,留下了铁铉盛庸把守,自己又跑了。济南之战在明史和其它如《明史记事本末》等资料中记载的差不多,但是和明实录不一样。明史记载的情况大致如下:1400年5月中旬朱棣包围济南,围攻了几天之后,燕军筑堤引水要水淹,铁铉一看不行,于5月17日让人出来对朱棣诈降说:“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择焉!唯是东海之民,不习兵革,闻大军压境,将谓聚而歼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以迎。”――奸臣当道,大王你是对的,我们愿意投降,但是你要兵退十里,而且你要一个人来受降。

很奇怪,这么危险的事情,朱棣居然答应了,而且还真一个人来了;结果到了城门口要进城的时候,一块铁板照脑袋就砸下来了,朱棣反应快,没砸着,但马被砸死了,朱棣狼狈回营,又继续进攻济南。为什么呢?朱棣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你翻翻历史,耍诈,用计谋,没人能玩儿得过朱棣,他怎么就这么容易被蒙住了呢?――从历史上看朱棣是一个非常爱面子(或者叫名节)的人,你看他跟朝廷军队打一仗,朱棣就给建文上一本:你说我的几条罪过,第1条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第2条实际情况如何如何,你是冤枉我...

他一直都在找机会洗白自己,想要得到认可,个人认为铁铉在诈降的时候,前面的那几句话起作用了“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这相当于认可朱棣的靖难行为啊,铁铉还是个文臣,可找到知音了――于是朱棣毫耍就来了。后来的一件事也能说明朱棣的这种心理,攻打南京的时候,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把朱棣迎进来,朱棣把李景隆封为太子太师、左柱国――官员中的极品,导致很多靖难功臣都看不下去,他那意思就是:你是建文的臣子,你主动打开金川门代表你认可我的行为,认为我是对的,这比什么都重要,我要大大封赏你按理济南耍诈,还差点被砸死,这要搁一般人那得气疯了;得疯狂攻城,但是朱棣不是这样,铁铉把老朱的假牌位在城墙上一挂,朱棣就不敢打了。“是时燕兵势甚张,黄子澄等谋遣使议和以怠之。尚宝司丞李得成者,慷慨请行,见燕王城下。王不听,围益急。参政铁铉等百计御之。王射书城中谕降。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射城外。王悦其言,为缓攻。相持两月,卒溃去。”――《明史.高贤宁传》济南城里面把高贤宁的写的《周公辅成王论》射出城来,朱棣看到以后非常高兴――你看,把我看作周公啊,所以“为缓攻。相持两月,卒溃去”。

1401年(建文三年)5月,燕军粮道被袭(当时燕军防守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死了几百人),朱棣并没有主动去还击,而是派遣指挥武胜去南京直接给建文上书问责:这是什么意思啊,来议和的薛院长走了还没到10天呢,你们就来这个?要是这样明目张胆的耍诈,那我也就不能不动了(陛下虽有怜之之心而不能见则臣所以自救之计敢一日而忽之哉),如果朝廷还有诚意的话,就把平安盛庸他们的兵都罢了吧!建文接到到书奏应该是犹豫了一阵子,你看:跟朱棣打了这么久,一直都是提心吊胆的,两次倾国之兵发过去了,结果那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好不容易东昌胜了一回,结果没高兴几天又输了,打得过他吗?不如就答应他吧!――“帝将许之”(明史.卷141)。

关键时刻方孝孺出来说话了:“陛下果欲罢兵耶!即兵一罢散,不可复聚,彼长驱犯阙,何以御之?(明史纪事本末.卷16,说法同明实录)”――咱们征集来的兵马要是一散再想聚回来可就难了,要是兵马一散这小子杀过来怎么办?现在已经势如骑虎,下不来了,千万别被他的说辞迷惑了――个人感觉这块有点逻辑欺诈的味道,你召集来的兵马可以不必去出击,可以用来防卫京城啊。听完老方说的,建文下定了最后决心,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还做了一个很出格的举动,把武胜杀了(这是明史说法,明实录等的说法是把武胜下锦衣卫狱)。朱棣在大名巴巴的等了一个多月,在6月上旬终于收到消息,武胜被杀了。现在朱棣终于死心了。

结果,半个月后(6月下旬),朱棣也用同样的方法给朝廷来了个狠的,效果非常大,“乃遣都指挥李远等帅轻骑六千诣徐、沛,令易士卒甲伲与南师同,插柳枝于背为识。远等至济宁谷亭,尽焚军兴以来储积。丘福、薛禄合兵攻济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潜兵掠抄沙河,沛县,南军不之觉,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悉为所焚,军资器械俱为煨烬,河水尽热。”(明史纪事本末,此处记载大致同明实录)――不光把德州的储备军粮烧了个光,又把朝廷好不容易筹集到要运到前线的百万石粮食也干掉了。史载,京师大震。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燕王南下,直破南京。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mingchaogushi/2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