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有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和梁代的陶弘景

王叔和西晋太医令,他精通脉理,着《脉经》十卷,把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奠定了脉学的理论基础。

皇甫谧长于针灸,着《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着。

葛洪着《肘后卒救方》三卷,记录了当时许多有效的药方。

萧梁时的陶弘景增补葛洪的《肘后卒救方》,着《肘后百一方》。他对汉代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作了增补,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的分类法,把七百多种药物分为七大类。这种分类法,后来成为中国古代药物的标准分类法,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

在洛阳龙门石窟,有一个药方洞,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大量的药方。药方洞,全洞深四点三米,宽三米,主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狮子,为北齐时所造。

洞口过道两侧刊刻着一百四十个药方。在这些药方中,属于炙法的二十三方,药物治疗的一百一十七方。这些石刻药方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对于研究史有重要价值。药方中提到的病名,现能看清的有四十六种,如疟、反胃、漆疮、心疼、消渴、遍身生疱、五痔、丁疮、失音不语、温疫、癫狂、赤白痢、小便不通等。药方中提到一种疰病,就是结核病。古书中以“疰”的解释是“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气相灌注”,实际是指病菌传染。药方中还有“灭瘢方”,瘢,是北齐时代对天花病的叫法。这些提到的病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以及五官科。

在用药方面,一百四十个药方中,除残缺过甚者外,现能看出用一种药物的四十三方,两种药物的二十九方,三种药物的十方,四种药物的五方。用一、二种药物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所用药物都是农村生活中极易找到的。这些药方的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用药方式有内服、外敷、洗、熏等,还有针炙和熏、洗并用的。这些石刻药方,反映了当时民间医药已经具有丰富的知识,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医药技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jinchaogushi/1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