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广三打高丽都失败高句丽是哪里

为什么杨广三打高丽都失败?高句丽是哪里?

隋朝的帝王都曾经为了征服高丽而倾注了大量心血,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发动三十万大军征讨高丽,结果未及踏上高丽国俗就遭遇天灾和疾病,导致士兵死亡十之八九。隋炀帝也三征高丽。但最后快赢了居然信了高丽王投降的话回去了。三征高丽的繁重徭役拖垮了帝国。于是,国内烽烟狼起,各路势力而起,瓦岗,李渊窦建德王世充。最终,唐朝统一全国。杨广三征高丽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隋炀帝杨广,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廿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建设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事实上隋炀帝杨广,是一位统兵有方、能征善战的帅才,大隋再度一统南北的行军元帅便是年仅廿岁的杨广。可令人费解的是,隋大业八年至十年,杨广曾三度兴盛师亲征其藩国高丽,却以惨败告终。

此事得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说起。是年杨广北游至内蒙古浏览草原风光,途中高丽国使臣晋见,杨广便吩咐使臣:朕四年后前往涿郡(今河北涿县)巡视,命高丽王高元届时亲自到涿郡朝见。未料到,这高元居然不给大隋皇帝面子,杨广按预定时间浩浩荡荡地抵达涿郡,那小小高丽藩王高元竟敢无故不到。于是,杨广盛怒,当即决定兴师问罪,御驾亲征那胆敢不听招呼的高元小儿。圣命如山倒,一时间全国有几百万壮丁被征集或入伍或服徭役,民间的舟车牛马被大批量征用。士卒集中涿郡,粮草屯于辽西郡。

沿途运兵运粮的民夫达百万之众,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相互枕着,路上到处散发尸臭,百姓怨声载道。又诏命富人买军马助军,每匹马价涨至十万钱。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被严令昼夜赶工,在水中泡太久,腰部以下多生咀虫, 死者什三四(《资治通鉴》)。为运送军粮,杨广征发小车夫六十余万,两个人推三石米,因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车夫路上充饥,到达目的地往往无米可缴,只好畏罪逃亡。

大业八年正月,杨广诏命发兵征讨高丽,每日发一军,连续发兵四十天,总兵力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兵马,号称二百万雄师,运送给养的人是军队的一倍。各路军马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千余里。《隋书》称之为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杨广如此兴师动众征伐,却又严令诸将:任何军事行动均须奏报,不得擅自作主。凡高丽请降,一律抚慰,不准进攻。结果兵行一路,狡猾的高丽守军不断用诈降来延缓战机,三番五次地戏弄隋军,但杨广仍然不思醒悟,视征战如儿戏。辽东城高丽军几次与隋军交战失利,就闭城固守。隋军猛攻,辽东城垣塌陷,高丽守军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悬白旗投降。攻城将领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势攻下城池,只得飞马急报杨广,等到诏命回营,守军已把缺口修复,继续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进入高丽,在距平壤六十里处大破高丽军,便挑选四万精锐甲士欲孤军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丽军的埋伏,士卒生还仅几千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五万大军过江征战,在高丽军不间断的诈败、诈降的游击战中,士卒疲惫不堪,在萨水遭高丽军四面八方合围,幸存者仅二千七百余人,数以万计的军用物资丢失殆尽。杨广的首次盛师亲征遭遇惨败。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兴兵亲征高丽。他对侍臣言: 高丽这个小虏,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国,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办到,何况这个小虏呢! 二征高丽,因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后园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使杨广鸣金收兵,无功而返。第二年春,杨广下诏再度征发全国军队,分百路并进第三次征伐高丽。来护儿大败高丽军,率军逼近平壤。高丽王高元恐惧,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杨广乞求投降,并把与杨玄感一同谋反后叛逃高丽国的斛斯政,用囚车押送给隋军。杨广大喜,便令前军班师回朝。

当时,来护儿欲抗命一举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对部下说: 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而且,当时高丽军确实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隋军完全能一举荡平高丽。但皇命难违,来护儿为顾及左右随军将领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诏班师。杨广实在太托大,视征战如游戏,三次亲征高丽,既未彻底征服高丽,又劳民伤财,激起民愤,引发国内风起云涌般的农民起义。仅仅四年后,杨广便与他的隋王朝一同走向毁灭。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隋书》、《资治通鉴》所言高丽,实际上应该是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的高句丽之简称。

杨广原来是这样的“隋炀帝” 杨广暴君还是千古一帝?一生致灭亡三大败笔 隋炀帝杨广简介 杨广三次御驾亲征高丽为何都是无功而返 浅说历史,隋炀帝杨广其实是个真爷们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suichaogushi/4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