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小时候的故事,黄道婆的有趣故事

黄道婆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在崖州(今海南岛)生活30余年,元贞年间,将黎族的先进棉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传授给松江府乌泥泾人民,她改进了植棉方法,革新擀、弹、纺、织工具和织造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使制棉工艺从辗子、弹花、纺纱、轧籽到织布,有了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她还制成一整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工艺技术,织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成为当时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对当时的植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劳动中体会快乐

大约在南宋理宗淳五年(1245年),黄道婆生于上海乌泥泾镇(现在的华泾镇)的一个穷苦人家。当时的江南劳苦大众,不仅受汉族地主阶级的盘剥压榨,又遭到蒙古贵族的铁蹄蹂躏,还连年为天灾所袭击,使富庶的江南地区,竟呈现了"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的败落景象。

然而,在兵匪共袭的烽烟血火里,承继着祖先勤劳勇敢光荣传统的劳动人民,依然种瓜播谷、栽桑植棉,男的耕、女的织,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社会生产。黄道婆就是在这样的群众土壤里发芽、生根,成长起来的。

黄道婆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乌泥泾首先在一个名叫"八千亩"的地方,播下了棉种。到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种植已经普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很多妇女都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

黄道婆由于世道多难、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亲人,孤苦无依,所以她自幼就跟劳动紧密地连在一起。砍柴做饭、洗洗涮涮、拿针用线、补补连连,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入门。

本地有人经常穿着棉布衣裤锄草犁田,邻居会纺线的妇女早就告诉黄道婆,那种棉线布厚实柔软、经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着极为合适。黄道婆聚精会神地听着,沉思不语,而后,便抓紧向纺棉的成年人学习。

起初,她不会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棉条,卷得松紧不匀;纺棉纱,纺得粗一段细一段,好像蛇吃了蛋似的。可是,她毫不气馁,坚持练习,争取一切机会学习操作。

然而,在那个年月,成年劳动者尚且不得温饱,何况黄道婆一个孤苦幼女,生活逼得她不得不到有田地的人家做了童养媳。

 

 勤快的纺织"高手"

那个年月,贫苦人家生活穷苦,童养媳的生活就更加可怜。黄道婆成年累月起五更、睡半夜,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虽然年纪很小,可她的劳动经验却相当丰富。

她每天被家里活累得筋疲力尽,但还是硬挤出时间继续练习纺织技术。没多久,她便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剥棉籽,敏捷利索;弹棉絮,蓬松干净;卷棉条,松紧适用;纺棉纱,又细又均;织棉布,纹均边直。

她在生活里没享受过慈爱,没得到过温暖。辛酸的泪,把她活泼的童年过早地掩埋干净,只有这棉纺劳动,才给了她莫大的快慰。

棉花会纺了,布会织了,好学好想的黄道婆又发现了新问题:棉花去籽这样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实在太慢;现在弹棉絮的小弓,才一尺半来长,还是线弦,需用手指来拨动,弓身小,没有劲,线弦容易断,手指拨弦费力气,以这样落后的技术纺纱织布,怎么能供上那些干活人穿衣服的需要呢?她心里经常想:能不能有什么新办法提高纺纱织布的功效呢?

然而,受苦难的童养媳生活并未使黄道婆找到提高纺纱织布功效的好办法。黄道婆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但是还免不了挨打受骂。有一天,天刚放亮时黄道婆就下了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疲乏得进门躺在床上就和衣睡着了。凶狠的公婆不问情由,恶骂不止。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分辩了几句,马上又被公婆拖下床来毒打一顿,丈夫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加鞭助棍,打完后把她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也不让她睡觉。

胸怀壮志的黄道婆痛苦到了极点,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牢狱般的折磨,决心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离开黑暗的家庭。她知道,长江岸边,没有她的活路,便决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挖穿了柴房屋顶,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商船舱底""

崖州求艺

18岁逃命出来的黄道婆还是在舱底被发现了,老船主看到她时非常诧异。

黄道婆向老船主倾吐了学习纺织技术的志向,哭诉了痛苦的遭遇。船主看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便点头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泾,洒泪告别了亲切的出生地,随船南渡。那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和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崖州的植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阶级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拿起了着名的黎幕、鞍褡、花被、缦布,瞅着那些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看不胜看,爱不释手,赞美不止。

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练,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她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像着了迷一样,每学会一道工序,学会一种工具,她的心仿佛像开了花、吃了蜜,十分甘甜。

灿烂的友谊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技术之果。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会了他们的先进的纺纱技术。尽管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锲而不舍、刻苦实践,30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位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在劳动过程中,黄道婆改进了植棉方法,革新擀、弹、纺、织工具和织造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使制棉工艺从辗子、弹花、纺纱、轧籽到织布,有了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她还制成一整套、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车。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工艺技术,织出有名的乌泥泾被。

黄道婆是一个真正的劳动者,在纺织业的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她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敢于抗拒命运安排的勇气,执着的信念,让每一个后人不由得用一种崇敬的情感怀念她。黄道婆也因为她的发明创造而名垂青史。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songchaogushi/4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