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有什么魔力 这三位考生改变了晚清命运

在1888年,江南贡院正在举行科举考试。而这次考场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里面有着三个人将影响和改变晚清的命运,当然了这是后话,在当时,谁也无法预见。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一开始都努力遵循传统科举的路径,以图安放自己的人生。但除了曾国藩以“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享受到体制带来的资源分配便利,其他二人都是依靠自身努力,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每年高考的时候,总有人把高考制度和中国传统科举制相提并论。其实,二者并无多少可比性。

在科举时代,只要院试中式,当上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高考虽然是全国统考,和科举会试却是天差地别。从录取人数上讲,那更没法说了。会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只取大约不超过400人,差不多是地级市高考“状元”才有机会入围。硬要对比的话,现在的高考勉强相当于传统科举时代的院试,本科生顶多就是个秀才。

但同样作为一种选拔机制,高考和科考有一点是相通的。这就是,从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都有机会获取一定社会资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脉资源。

一个人考进什么样的大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将奠定其朋友圈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人生与事业的格局。而在科举时代,一旦会试中式,成为进士,这个人将从此拥有全新人际圈子,彻底改变其一生命运。

下面不妨通过三位改变了晚清命运的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谈谈科举考试对一个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十年七迁曾国藩

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出生年月相差无几,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左宗棠比他小一岁,洪秀全比曾小三岁。他们属于同一时代人,在历史上又有过重大交集――太平军兴后,曾左在湖南举办团练,最后剿灭了洪秀全。

但这三人的科场历程完全不一样,对各自的人生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曾国藩的科考经历并不顺利,仕途却是一路亨通。不过,对他仕途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他的科考经历。

曾国藩并非出自望族,他父亲曾麟书年过四十才中了个秀才,而且这还是曾家几百年来出的第一个秀才。而曾国藩十五岁(周岁,下同)就通过了府试,二十二岁参加院试考取秀才(比他父亲晚一年),次年参加湖南乡试中举,可谓春风得意。

中举后,曾国藩再接再厉,当年冬天就入京准备会试。第二年(1835年)会试不中,因来年有恩科,便暂居京城读书,结果恩科依然未中,只有打道回府。这时候,曾国藩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他在路上借钱买了一部廿三史,回家后闭门研读。

过了三年(1838年),曾国藩又满血复活,赴京赶考去了。这次他终于会试考中,取第三十八名贡士。不过在5月份的殿试中,他的成绩并不如人意,只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这是进士中的最差等级了,叫作“赐同进士出身”。话虽如此,能够进入三甲的也是人中翘楚、祖坟冒烟。

不过,位列三甲的进士很可能沉沦为下级官僚,而不能进入翰林院一路升转,日后有机会拜相。清制,殿试之后还有朝考,这是对二三甲进士进行重新选拔授职的机会。朝考为皇帝亲自主持阅卷,若能胜出被选为庶吉士,仍可进翰林院。

这时候,曾国藩的人品大爆发。这次会试的总考官是穆彰阿,时为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在历史上名声不是很好,和林则徐是死对头,但“终道光朝,恩眷不衰”。他有个特点,就是很会四处笼络人才,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但曾国藩这时候应该无缘攀上这位朝中重臣,否则他的成绩也太对不起座师了。曾国藩是通过他的湖南老乡,也是穆彰阿的门生,后来担任过两广总督的劳崇光,这才得以引荐给穆彰阿,并受到赏识,乃至于引为知己。

有穆彰阿的赏识,加上自身的努力,曾国藩在京城十余年间,简直是坐上火箭升官。首先是过朝考这关。穆彰阿不仅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而且把他排在一等第三名,更在道光帝面前大夸特夸。结果,道光帝朱笔一挥,把曾国藩划为一等第二名。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奠定了曾国藩青云直上的关键一步。

从1838年到1847年,曾国藩从一个穷翰林院庶吉士到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再从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连升四级,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从二品),短短不到十年,实现了许多官员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仕途梦想。对此,连他自己都深感意外,在家书中表示:“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曾国藩的才具不必多说。他一生飞黄腾达,和他在科考中奠定的人脉基础有很大关系。在科举时代,座师和同年的提拔举荐,是个人仕途亨通的重要保证。而如果自己有朝一日出任乡试主考官或会试总裁官,又可招揽更多士子至麾下,形成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比如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其父就是与曾国藩同年登科,所以早在曾国藩当京官的时候,就以年家子身份投其门下。

顺便一说,曾国藩这个名字,还是穆彰阿给起的。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4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