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为什么避战求和?他知道打不赢吗?

导读: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为什么避战求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李鸿章被洋人捧为领航员,他自己则自嘲为裱糊匠。在绵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仿效西方,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却又一败涂地。

回望甲午,我们很容易指出李鸿章的种种失误,但是,在一个满洲人统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的帝国里,李鸿章被日本人打败,似乎是一种对他个人较好结局。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为什么避战求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这个位子得之不易

在剿灭发捻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他身边不少人劝其自立,但他选择了退隐江湖。继承曾国藩政治军事遗产的是他的战友左宗棠和弟子李鸿章。尽管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这个大方针上并无分歧,但谁也不服谁。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争取清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换言之,左宗棠多吃一口,李鸿章就得少吃一口。

同治一朝,平回乱、收新疆,左宗棠占了上风。他以西征为由,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的军费。朝廷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胡雪岩就帮着借洋债,洋债以海关税抵押,这下就把清政府最大的一笔流动资金弄走了。左宗棠借此还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李鸿章这下着急了,有限的资源被左宗棠弄走,自己就啥要搞不了了!因此,他抛出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1874年,李鸿章提出日本这个大威胁: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倭国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提出组建北洋水师,并明确其战略对手就是日本: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倭国起见。但是,李鸿章挡不住左宗棠的西征,况且左宗棠的楚军很争气,真的收复了新疆。最终,中俄双方签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沙俄归还伊犁。同年,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

左宗棠和李鸿章争夺资源十几年,互有得失。直到中法战争之后,左宗棠病逝。李鸿章才逐渐崛起。他在北洋创立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他的淮军几乎就是国防军主力。因此,李鸿章被梁启超称为庸众中的杰士,于近代中国关系极大,关联极广。但李鸿章自成体系,为朝廷所忌惮。慈禧太后为防淮系独大,有意扶持了张之洞,以南洋制北洋。李鸿章登上这个位置不容易,保住这个位置同样不容易。李鸿章自然明白得很!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3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