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的清朝十二后妃

一、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

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创建了后金政权,登上了汗位,却并未建立后妃制度,但循国俗称福晋(前期多称福金,意同)。当时正妻称大福晋,妾称小福晋,后世书籍中称大妃或皇后。本章所介绍的大妃阿巴亥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是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生母。在她37年的人生旅途中,坎坷多难,颇具传奇色彩。

阿巴亥是女真乌喇部首领满泰的女儿,布占泰的侄女,生于明万历十八年。万历二十一年,叶赫、乌喇等九部联合进攻建州,结果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九部皆元气大伤。

阿巴亥作为一名柔弱女人,12岁时就作为一个政治交易的筹码,嫁到异国他乡,成了43岁的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妾。在美女众多、管制极严的汗宫中,孤身无助的十几岁的阿巴亥惟一的出路就是靠自己的美貌和逢迎,千方百计地取悦夫君,获得怜悯和宠爱。她既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乱国之迹。当她得知丈夫有意在其百年后将自己和孩子托付给大贝勒时,她送食品、暗送秋波讨好大贝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拿财物赠给努尔哈赤部下的一些官员、将领的妻女,赠给附近村里的一些百姓,这对于收买人心,树立努尔哈赤的威望,团结官民拥护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很有益处,这表明阿巴亥颇有政治见地,是帮助夫君成就大业的一种佳行,本应受到称赞,却成了罪状。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都成了清初的著名将领,屡立战功。阿巴亥何其无辜,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始终生活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多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竟被逼迫殉死。而且死后不得安宁,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伤害。

二、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

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因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所以称为昭西陵。

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奉安盛京的昭陵,与太宗皇帝合葬。然而事实上,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而且远隔千里,甚至也没有葬进清东陵,就这样孤零零的给人一种无可归属的印象。以孝庄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有什么隐情?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同时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由于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之外,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与昭陵是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那么这座陵寝为什么不葬进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这也不难解释。清东陵以顺治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清东陵与关外的昭陵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混淆。如果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内,不仅打乱了两个体系,而且将昭西陵建在任何一处,都卑于其子的孝陵,有悖于理法。这样将昭西陵建在陵区之外,就既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黜奢崇俭,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3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