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皇帝光绪死亡真相曝光:头发丝发现砒霜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如何应付这场战争,清政府内部存在两派。一派以慈禧太后为首,史称后党,主张求和;另一派以光绪皇帝为首,史称帝党,主张力战。光绪虽已亲政,但重大事务决策权仍在慈禧手里。

慈禧与光绪的关系。他们既是伯母与侄儿,又是姨妈和外甥。光绪的父亲奕譞是慈禧丈夫咸丰皇帝的弟弟,娶慈禧的妹妹为妻,生下载湉。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一锤定音,过继时年只有四岁的载湉给前皇帝咸丰和自己做儿子,并立为帝,两人成为名义上的母子。

随着甲午战败,30多年洋务运动的成果灰飞烟灭,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认识到,非革新政治不足以救亡图存。光绪也“愤极愧极”,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他逐步认识到学习西方不能“徒袭其皮毛”,必须进行根本的政治改革。他曾当面对慈禧表示,甘愿“坏祖宗之法”,也要推进新政。而慈禧却对光绪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虽然两人都希望大清走向富强,但对“祖宗之法”的立场不同,为变法失败埋下了伏笔。

慈禧太后扼杀的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6月11日,光绪采纳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的主张,下《明定国是》诏,接连发出数十道变法命令。除旧的部分有:废八股,改试策论;废各省书院、祠庙改为学堂;裁减绿营;裁撤詹事府等重叠机构。布新的部分有:办学堂,首先筹办京师大学堂;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倡办各种实业;奖励新著作、新发明;设立译局,编译书籍;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编制国家预算,公布岁出岁入;广开言路,提倡上书言事等。

这些变法新政的举措,是要用西方国家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这就大大触动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危及到其统治。对于光绪的变法诏谕,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湖北巡抚曾稣较为热心,其他各省督抚则观望敷衍,甚至抵制,对“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新政在绝大多数省份不能推行。光绪的变法令大都成为一纸空文。

《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第四天,慈禧逼迫光绪连发三道上谕:一、罢黜帝党首领、光绪老师翁同龢,逐回原籍;二、任命慈禧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京畿董福祥部、聂士成部、袁世凯部三支重兵;三、凡授任新职二品以上大臣,“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这对于已经归政光绪的慈禧来说,无疑是要重新控制光绪了。

在变法中,当大学士孙家鼐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回答:“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即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权位。事实证明,光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面对慈禧的一连串举动,光绪试图通过壮大自己的力量来与慈禧进行对抗,以便加紧推行新政。他频频召见康有为、谭嗣同、黄遵宪等维新派(六品以下小臣)共商变法大计;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堂官怀塔布、许应睽等六人革职,新任命七名堂官,其中四人是维新派;提拔维新派官员,特别给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四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架空守旧的军机大臣。

慈禧与光绪的排兵布阵,使得后党与帝党两派的斗争逐渐升级,危机四伏。光绪手中没有兵权,万般无奈之下决定冒险拉拢掌握天津新式陆军的袁世凯。而慈禧不断派人去天津与荣禄密谋,很快,荣禄调动聂士成的武毅军移驻天津陈家沟,调动董福祥的甘军移驻北京长辛店。

1898年9月15日,光绪判断事态即将剧变,召见杨锐并授以密诏,诉说慈禧反对变法,自己自身难保之苦。康有为、谭嗣同等除拉拢袁世凯外,又幻想取得日、英、美等国支持,四方奔走,但均无结果。

9月16日,光绪召见袁世凯,“著开缺以侍郎候补,责成专办练兵事务”。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奏慈禧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同日深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袁当面表示愿效忠皇帝,同时借口事机紧迫,须回天津部署。

9月19日夜,慈禧突然提前两天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9月20日,光绪先召见袁世凯,后会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宣布临朝训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慈禧重新训政,以为事情泄露,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其失败的教训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形成,必定会顽固阻挠和反对改革。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决战,将决定改革的成败。

迟来的新政救不了大清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时,慈禧获得两个完全不靠谱的信息:一是义和团有刀枪不入神功,有敢于和“洋鬼子”血战到底的决心,二是各国公使要求慈禧归政光绪。两个信息分别使慈禧认为,中国民心可用、“洋鬼子”可恨,决定向各国宣战,结果使中国又一次遭遇惨败。

在经受盲目排外失败的打击与西逃西安饱尝的艰辛之后,慈禧终于认识到列强远比大清强大,为了大清江山与亿万臣民,必须引进一些西方的制度和观念。因此抛弃了保守主义偏见,决定继续光绪在戊戌变法时提出的政策,发起清末新政。

1900年8月20日,慈禧在向西逃亡途中,以光绪的名义下罪己诏。12月1日,慈禧已逃到西安,在西安行在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事,乃可作后事之师。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要求大臣们在两个月的限期内,就政治改革问题发表意见。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屠杀戊戌六君子的恐怖记忆,使大臣们仍然噤若寒蝉。

1901年1月30日,一向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布变法诏书。诏书以雄辩的文字说明,只有“变法”,才能使国家渐致富强。祖宗之法也不是不可变的,而且列祖列宗也是在不断地变法。慈禧明白臣民对于戊戌政变被血腥镇压会心有余悸,在昭书中作一些新的解释。说维新派“伪辩纵横,妄分新旧”,给康有为定性为“乃乱法也,非变法也”。

尽管诏书称康有为“乱法也,非变法也”,但在实际上清末新政恰恰是戊戌变法的延续与发展。比如,戊戌变法的变科举、发展工商业和要求君主立宪的呼声,在清末新政时发展为废除科举制、奖励工商业与预备立宪的实施。

不过,清末新政却始终未脱离“永固皇位”,即以保全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为前提去实施近代化的一些措施。而慈禧的预备立宪承诺,遇到的是革命党人举起的民主共和与武装起义的大旗,已经错过了在和平环境中进行改革的历史时机。

历史给了清末新政十余年的改革时间。新政开始时,慈禧年过花甲,光绪正值壮年,虽然被囚禁于四周环水的小岛瀛台,但他一直坚持学习外语,关心与研究国内外时事,始终怀抱着“有意振兴中国”(光绪私下对即将离开皇宫的德龄语)之志。1908年11月13日,在慈禧患病多日之后,光绪也“疾甚”(见《清实录》),次日便驾崩于瀛台涵元殿,年仅37岁。过了不到一天,慈禧驾崩。

对光绪如此蹊跷之死,百年来人们纷纷怀疑他死于谋杀。从2003年至2006年,北京市公安局侦查人员与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科研人员,从光绪陵寝提取光绪的头发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含量相当高的砒霜。后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撰文称,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尽翻旧案,故在全国大造光绪病重舆论,希望光绪因体弱多病而先死。但事与愿违,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故临终前令亲信毒死光绪。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应是事实的真相。

而在光绪与慈禧驾崩后,这场在变法诏书中自称是“母子一心,臣民共见”的清末新政,却又变成摄政王载沣等人的拨弄朝政。历史是无情的,三年后,清王朝最终无可挽回地被革命党人推翻了。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2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