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这四类人连续三代不准参加考试

2020年,全国参加的高考人数已经达到了1071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高考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看到很多高三学子挑灯夜战彻夜苦学的样子,不得不令人心疼。其实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起码有机会参加这次全国最大的考试,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比起高考,清朝的科举考试更是难上加难,清朝自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溥仪宣布退位,这漫长的267年里,仅仅出了114名状元。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但也是科举制度发展最完善的一个时代,其实科举制度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同时期也会断裂,清朝的科举考试是在顺治时期恢复的,而后在康熙年间向全国推广,其实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很重视人才的选拔的,在当时提出过口号“国家立政,首重人才”,“为政以得人为要务”,这些都是清朝早期统治者的正确决策,也显示出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

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大的等级,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我们知道高考是每年一次,古代的科举考试几年一次呢?

古人纪年用干支纪年法,当然这些考试可不是每年考一次的,据清朝规定,童试在每个地支一轮的十二年里的寅、巳、申、亥年考试,但也要每三年考一次,乡试在地支丑、辰、未、戌年,而会试、殿试在子、卯、午、酉年。看起来似乎每年都有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的门槛可都高低不同。只有通过童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过了才能参加会试。那我们就单通过童试来了解一下清朝的考试制度。

什么人不能参加考试?

童试也被称为小考或者小试,这是每一个企图通过读书进士的学子必走的第一步,童试应试的学生都叫做童生,童试没有年龄限制,下至十几岁的青年,上至五六十岁的老者都能参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和一个十几岁的青年同台考试的情景,确实略显尴尬,但在古代却很普遍。古人有一首诗调侃五六十岁还没有通过童试的老者:"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执杖下楼梯。高声附耳殷勤问,未冠今朝是甚题?",从这个现象便可以看出古代科举考试的悲哀,但是科举考试确实是当时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童试考试选拔也有明确的规定,有四类人是不能参加童试的:倡,指妓女;优,即优伶;隶,指官府中朝堂里执杖打犯人板子的衙役;皂,军中执役的人,这种人是犯罪的执行军役的人,普通士兵是可以参加童试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几类人可以参加考试呢?朝廷规定只要是从事这类行业的待退役三世后,才能与平民相等。也就是说这些人三代之内是都不能参加童试的。为什么会对这四类人格外严格呢?古代人对地位要求看得特别重,这些人是从事社会下等工作的人,就算让他们参加考试,要是中了举人、进士,古代只要高中,就要褒封三代,而如果这些下等人的后代中了举人,会有损国家名誉,为此让他们三代之内不得参加考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报名也有要求,必须是本县人士,报名时要填写籍贯以及三代履历(三代履历就是限制那4类人的条件),而且同考的必须得互结为5人,一起报名,那么随便互结5人行不行呢?古代实行连坐制,如果这五人中一人抄袭违规,五人一起受罚,所以清朝科举考试还得找好队友,避免猪队友误了前途。这互结的5人必须请本县的一位廪生做保,查看考生籍贯、出身无误后,方能报名成功。不让外县的报名是因为给每个县的录取名额是一定的,如果让外县的学生考取,本县就少一个名额。

还有一类人,也是不能参加童试的,清朝规定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不得应试,父母去世三年内是不能参加考试的,如果有一个人隐瞒父母去世的资料,参加童试,这种人就被称为“匿丧”,匿丧如果被人检举出来,不仅自身这辈子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作保的那个廪生也得受罚。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很多人为此苦读一生也无所得,正如那首诗中的老者,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执杖下楼梯,是古代科举考试下的牺牲品。但也有很多贫苦出身的人,从此飞黄腾达。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制度,当然这种制度有很多弊端,尤其是被禁止考试那4类人,不仅自己不能参加考试,后代三代不能参加考试,这也体现出古代等级森严,对人权的不尊重。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2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