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为何会有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

皇家大考,戒备森严,防止夹带,脱光检验,24小时真人轮流视察。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对付考场作弊似乎并不困难。然而,1858年,晚清第一科考舞弊案中,六分之一的考生被查出问题,举国哗然,这种瞒天过海的神秘作弊手法到底是什么呢?

自有考试就有作弊,打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想尽了办法对付作弊,除了上面提到的防止现场作弊的方法,朝廷还开始关注考官参与作弊的可能。在武则天时期,发明了一种叫做糊名的方法,就是考生答完试卷后,由工作人员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盖起来,防止阅卷徇私舞弊。但没过多久,这招就不灵了,因为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迹和做在卷子上的暗号来向阅卷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堂而皇之的作弊手法,让当权者很是苦恼,到底该怎么办呢?

很快,他们就想到了办法易书,考生的卷子被糊起来之后,再统一让人原文不动地摘抄一遍,让考官来判这份复印件,这下总该万无一失了吧。然而,1858年的科举考试中,十几个人依然成功作弊,仅仅是后来的一个阴差阳错的小纰漏才让朝廷发现了真相。那么,在这种看起来绝无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卷子的笔迹虽然被改变了,但是内容是绝不能变的,于是猫腻就出在这内容上。考生事先跟考官约定好在哪个地方写哪个字,比如,第一篇文章末端用看见两个字作结尾,第二篇文章的最后用非常好三个字作结尾,这样考官一看,就明白这是谁的卷子了,在当时这叫做通关节。为了确保无误,每个关节通常会有三四处的字眼,考生确定好关节后,也可以写在一张纸条上递送给考官,并在条子上画三个圈或五个圈表示,如果我考中了,就分别赠送您三百两或五百两的白银。

在晚清这次震惊朝野的舞弊案中,共惩处各级官员91人,主考官柏身为一品大官被斩杀于菜市场,从此科场清肃三十年。对于作弊和防作弊这件事,技术很重要,制度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啊,考试如此,凡是皆如此啊。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2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