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的对夷政策是什么?其中又有何局限性?

对于叶名琛此人,史书记载:不战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度量, 疆臣抱负, 古之所无, 今亦罕有,时称六不总督。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这六不是咸丰帝给叶名琛的。咸丰帝说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实际上,是因为他想要我为自己的治国失误,甚至是弃国而逃找一个借口,将战败的所有罪责都抛给叶名琛,实际上叶名琛能得这么个名声,完全是咸丰帝将其当做替罪羊的结果。

我们来看这六不,不战,为何不战?当然是因为无兵可战!当时的清军主力,全部被压在了内陆对付起义军上。其他民间武士,因为无饷可供,也形同虚设,根本不能成事。不和,为何要和?不守,并没有不守,虽然出现了失误,但是的确是做了一定部署的。比如以火攻之法对付英军,比如召集团练。只不过这些对上英军的船坚利炮,并没有胜算。不死不降不走,的确如此,最后正是因为拒不受降,不食外国食物,生生将自己饿死,成全了自己的爱国气节。

叶名琛在对待英国的态度上,的确并不激进,很多时候都认为英军并不会进攻广州城。但是那是因为在他知道己方之力并不能与英国相比,所以不想硬碰硬,而英军贪恋的是广州的富庶和市场,所以应该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情况下。正如他在呈给咸丰帝的奏折上所说:默念与洋人角力,必不敌,既恐挫衄以损威, 或以首坏和局膺严谴,不如听彼所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恋粤繁富,而未尝不惮粤民之悍。彼欲与粤民相安,或不敢纵其力之所至以自绝也,其始终意计殆如此。

看叶名琛上报给咸丰帝,他对英国的分析以及应对之法就可以知道,叶名琛认为对付英国,还需要民间百姓的团结抵抗。他的这一想法,充分的表现了他的局限性。

在当初英国派遣使者入广州城,要求履行当初在合约上的条件时,广州官员并没有答应英国入城的请求。而当时恼怒的英国人,便想强行将广州官员,包括叶名琛在内掳走。当时广州的百姓,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在一起,群情激奋,集体抗议。英国摄于当时民众的表现,遂放弃了这一打算,选择了撤退。

因为这件事,让叶名琛看见了靠群众抵抗英军的可行性。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个方法已经不适用了。为什么呢?自农民起义后,叶名琛强势镇压起义者,残杀了大量的民众。据说,行刑的地方,每天至少会斩杀七八百个人,最多的时候将近一千。被处以死刑的尸体,就这样堆着也不清理。这样对待民众,百姓又如何齐心帮助朝廷呢?

另一个,就是叶名琛对英国的错误认识。他一直以为英国垂涎的是广州的富庶,因此只要与他们进行贸易,英国绝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所以在对待英国的态度上,叶名琛的做法是有些消极而不慌不忙的。但是他根本没有看见,当时的英国已经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了,迫切希望攫取更多的好处。

他高谈尊攘,矫托镇静,自处于不刚不柔、不竞不绣之间 。当英军三艘军舰越过虎门、攻占广州东郊的猎德等炮台时, 叶名琛正在阅看武乡试。他闻讯后微笑着说: 必无事, 日暮自走耳。但省河所有之红单船及巡船, 可传谕收旗帜, 敌船入内, 不可放炮还击。

次日, 英军攻占省城对岸河南凤凰冈等处炮台, 叶名琛闻报后仍不动声色, 继续阅看武乡试的马箭比武。他的部下却害怕了, 说 风大, 难马射, 请早收围 。叶名琛这才退堂, 招集各官到督署商议对策, 断言十五日无事。然而在十四日的时候,英军就攻破了城门,他自己也被俘虏。

还有一个局限性,是叶名琛有些封建迷信。在对付英国的时候,他必入内占卜。那次作战,占卜的结果极好,叶名琛认为不会出现问题。但是迷信就是迷信,不可轻信。叶名琛的态度,与占卜的结果脱不开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gushi/1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