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篇《神灭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第一,《神灭论》对于贤愚的不同,不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其原因,而把它归结为生理上的原因,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二,《神灭论》强调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性一舍刀无刃,这是正确的,但是为了强调精神和形体的密切关系而说舍利无刃,是不完全的。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就不成为人体,这是对的。但没有意识和精神以前,早就有物质存在。舍利无刃用在精神和人体的密切关系上是可以的,但若用来说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就不对了。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但没有意识,还是有物质。

第三,大脑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中枢机关,精神、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这是生理学早已证明了的事实,范缜生活在1500年前,对于生理学知识是贫乏的,难怪以为思维是从心器生出的,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大脑活动的j结果。

尽管《神灭论》有某些不足与错误,但它在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却永放光芒。

《神灭论》发表之后,引起朝野喧哗。时值竞陵王萧子良执政,萧子良是极迷信佛教的,他曾亲自替和尚们盛饭倒水,竟至俾人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体统。《神灭论》一发表,就遭到这位显赫一时的统治者的反对。他召集好多和尚来反驳神灭论,但都没有难倒范缜,梁武帝亲自写手诏反驳神灭论,骂范缜为违经、背亲。当时大僧正法云和尚,把皇帝的敕答抄给许多王公朝贵,听他们发表对神灭论的意见,法云的与王公朝贵书发出后丨收到62封回信,骂范缜为异端、曲学V认为《神灭论》会妨政、乱俗。一个是发动众僧来反驳神灭论,一个是发动王公朝贵来反驳《神灭论》,但均不能驳倒范缜,《神灭论》的光芒丝毫也未减少,反而却因他们的反驳愈加灿烂。

《神灭论》是一篇长不满2000字的文章,它对于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影响却很大,许多人受它的影响而成为无神论者,《神灭论》所起的影响,不仅在中世纪时期,而且一直到近代,其影响仍不衰落。在周遐寿所见的《鲁迅的文学修养》一文里,有如下一段记述:

他(指鲁迅)看了佛经结果并不相信佛教,但是从本国撰述的部类内《弘明集》中,出现了梁代范缜的《神灭论》,引起他的同感,以后便成了神灭论者了。……神不能离形而独存,最有名的譬喻是用刀来比方,说形体是刀,精神是锋,刀锋的锐利是因刀而存在,刀灭则刀锋(利)也就灭了,因此,神是也要与形灭的。鲁迅往南京进了矿路学堂,学习自然科学,受到了科学洗礼,但是引导他走向唯物路上去的最初还是范缜的《神灭论》,后来的科学知识无非供给更多的证据,使他更坚定地相信罢了。

从这一段记述里,可看出1500年前的一篇著作对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影响有多么大。这一事实也证明了《神灭论》的伟大意义。

在中国告学史上,无神论的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无神论和有神论的问题上表现得很突出,无神论者大多是卓越的唯物主义者,而有神论者都是维护唯心主义的卫士。在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中,《神灭论》这一著作,起过重大作用。如果说无神论思想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中占有光辉的一页,那么《神灭论》就是在这光辉的一页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一篇伟大著作。《神灭论》是中国唯物主义文献中的宝贵遗产。

《神灭论》所阐述的问题,是哲学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神灭论》对这一问题,发挥了精辟的见解,使意识和物质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打破了长久存在的关于意识和精神的谜团。《神灭论》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见解,象一颗珍珠,在中国哲学史上永放光彩。

《神灭论》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它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有神论思想及统治阶级,动摇了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精神基础。一篇文章,引起皇帝、王公、贵卿、僧侣如此震惊,说明该文章的反响之大,也反映出这篇文章有伟大的战斗意义。

哲学是具有党性的,《神灭论》就是一个具体的有力的证明3《神灭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学术意义,同时还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它宣布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状,是一篇向统治阶级的宣战书。《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欺骗伎俩,号召人民争取现世的美好生活,不再受欺骗而去希望西天的幸福。这一号召,深入人心,引起统治集团手忙脚乱。

关于范缜的《神灭论》的版本情况如下:

《神灭论》,范缜撰。《梁书,范缜传》清严可均辑,清光绪中广雅书局刻《全梁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全梁文》本。

《范缜(神灭论)今译》,范缜撰,任继愈今译。1957年浙江士民出版社排印本。

《范缜,神灭论》(法家著作译注丛书〕梁范缜撰,天津医学院理论小组译注,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范缜(神灭论)注译》,梁范缜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手表厂《神灭论》注释组注译。195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nanbeichaogushi/3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