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的雕刻艺术

两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却没有停滞不前,并在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佛教的盛行,不仅使这一时期的雕塑、绘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石窟艺术,包括堪称世界奇迹的甘肃敦煌莫高窟。

文化

雕刻艺术

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像雕刻上。两晋南北朝是个大举兴佛的时代,而且许多皇帝和王公贵族也信仰佛,为了表达对佛的尊崇,北朝的一些皇帝下令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因此形成了石窟艺术。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在这些石窟里布满了大小的佛像和其它艺术珍品。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地区的早期洞窟都受到新疆石窟艺术的强烈影响,因此,探讨中国石窟的渊源和艺术传承就必须深入了解新疆石窟。

早期的佛像雕刻受印度影响,有着古希腊人的面貌特征,波状发纹、高额、尖鼻、薄唇,眼窝深陷。到了后期,则呈现本土化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了中国人的特征。

新疆石窟

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目前发现石窟遗迹的有4个地区,由西向东依次为古疏勒区(今喀什)、古龟兹区(今库车、拜城)、古焉耆区(今焉耆)和古高昌区(今吐鲁番)。

从建筑形制上来看,新疆石窟比较多的是中心柱式塔庙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禅打坐的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还出现了中央设坛立像的佛坛窟。焉耆、吐鲁番一带常有在洞窟前接砌土坯前廓或完全用土坯砌筑的洞窟。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绘有壁画,原先多数还有塑像(现绝大多数已毁)。6世纪以前的雕塑主要是释迦牟尼和弥勒像。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着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其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的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位于东西方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上,具体位置在鸣沙山东麓断崖。相传前秦(公元366年)时,一个叫乐樽的和尚经过敦煌东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然三危山上发出了灿烂的金光,万佛在金光中闪现。乐樽于是化缘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后来又有一个叫法良的和尚来此朝拜,开凿了第二个石窟。到了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和尚来此朝拜,并开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关于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以后再述)莫高窟绵延南北近两公里,分上下五层洞窟,这些洞窟高低排列,错落有致,非常壮观。因为敦煌的岩质不适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为主。这个洞窟一般以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

经过历朝修建,到七世纪唐朝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现存石窟为492个,其中南北朝北魏石窟有32洞。

北朝时期的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的洞窟形制为主。所谓“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的中心竖立一座通顶方柱的的洞窟,象征着佛塔的内部空间。这种窟形是从古印度的塔堂窟发展而来的。

这时石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释迦佛或未来的弥勒佛,主像两侧是两个随侍的菩萨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兴建规模最大。

现存窟龛共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块,全山造像十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是当时代表性的洞窟。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jinchaogushi/1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