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著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杜甫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螱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真的隐士,他向往和平与安宁,追求淳朴真诚,心志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使陶渊明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旷洁悠远、恬静自然之趣。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jinchaogushi/1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