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取履

张良取履

  传统故事中的经典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里,司马迁给大家讲述了留侯张良的一个故事: 张良小时候在下邳桥上散步闲玩,一个穿着麻布衣服的老翁走到他跟前,把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子给我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可怜他年岁大了,强行忍住,下去取回了鞋。老翁伸出了脚,说:“给我穿上!”既然已经取回了鞋子,张良索性蹲下来给他穿上了。老翁大笑着离开。张良非常惊讶,望着老翁的背影。老翁走了一段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跟我在这见面。”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过了五天,天刚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老翁已经先到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居然会迟到,岂有此理?五天后早点儿来!”说完便离开了。五天后,鸡刚叫,张良便匆匆赶到桥上,可还是比老翁来的晚,老翁更不高兴了,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晚了?五天后再早点来!”说完拂袖而去。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看到张良高兴的说:“这才像样。”然后,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罢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也再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因为认为这是一本奇书,张良经常学习诵读,后来终于成为辅佐汉高祖刘邦的一代名臣。

  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引人入胜。

  许多人认为故事中的小张良敬老、隐忍、富有爱心,守信上进、勤奋好学,坚持有毅力,有思想主见,能够虚心求教;故事中的老父慧眼识才、教导有方。

  然而,仔细读来,你便会发现,故事从头到尾无不传递着神秘感和机缘巧合。首先是行为怪异的神秘老人,既然是“衣褐”老父,表明他的身份不高、财富不广,然而却敢于“直堕其履圯下”并命张良“下取履”“履我”并“以足受”——以此考验张良的隐忍,行为何其怪异,而小张良“鄂然,欲殴之”却“强忍,下取履”并“长跪履之”对于一个毛头小子而言,恐怕不能不说难得吧?多么机缘巧合,又多么蹊跷的事情?

  其次,老父“笑而去”、“复还”,与小张良相约“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却因“先在”“又先在”而“怒”“复怒”,直至见张良早到“喜曰:当如是”,以此教育张良,并考验他的耐心,然后得出结论:“孺子可教矣”。此时,张良已经对老父非常信服,施以师生之礼,虽然心里“怪之”,行动上却“跪诺”,并先后不厌其烦地按老父的要求“平明往”、“鸡鸣往”、“夜未半往”。

  从“鄂然,欲殴之”、“大惊”到“怪之”、“异之”,小张良尽管经历了情绪波动,但居然都莫名其妙地鬼使神差般遵从老父的要求去做,不得不说事件中浸透着一种无法控制的神秘,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体会老父赠书后所留下的三句预言:“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够神秘了吧?还有老父留言后“遂去,无他言,不复见”的表现也足以让人们惊奇并产生无限的联想,想来,老者应该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样子,满面慈祥且不怒自威,老父的身份已经被上升到“神仙”的高度,即便对于不相信世上有神仙的人而言,起码也应该属于真正的隐者,而老父所传的《太公兵法》更是被渲染得神乎其神,前有出自老父口“读此则为王者师”的预言,后有张良“常习诵读之”“十年兴”的证实,环环相扣,在奇幻神秘、高深莫测的氛围中,把故事推向高潮,又戛然而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hanchaogushi/4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