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泾渭分明 楚河汉界

回到营地,听说大军还在叫阵,只能闭门不出。项羽以为刘邦已被射死,决定强攻汉营。就在此时,东线传来战报,称已攻至齐国,与彭越汇合, 齐国楚军大败,楚国势力岌岌可危。项羽又承受了一次巨大的失落,他想先将刘邦大军打败再说,因为他臆断刘邦已被射死,汉军必大乱。因此,他决定第二天发动 猛攻。
  就在楚军跃跃欲试,打算发动总攻时,突然有探马飞报,称楚军在齐国地方与韩信大军遭遇,激战之后,楚军大败。更可怕的是,彭越 已从后方截断了楚军主力的粮草,不过十日,楚军粮尽,必然不攻自破。项羽还没等探马说完,便大声喝叫道:“这该死的刘邦,我定要将你碎尸万段。”说完,便 在几案上用力地拍着。根据项羽的性格,在良才接济不上,走投无路时,一定会鼓动军心,拼死一搏,赢得最后一线生机。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几天之后,军营 中有些将士得知军粮越来越少的消息,造成人心惶惶的气氛。楚军将士无心恋战。
  项羽自然也心知肚明,想改变局面,但却无从下手。他有最 后一招,那就是在三军面前宣誓,发表演说,作最后总动员。不到万不得已,项羽是不会亲自出面进行演说的。时间又过去了几天,项羽的心情越来越不平静。亚父 范增要求他马上出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汉军摧毁,占领城池,抢夺军粮。
  项羽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打仗是一定的,而且必然打胜仗。 亚父的话什么人都明白,他现在考虑的是,如果大抢特抢,将自己的将士养肥,然后将刘邦的人头取来。这是很多将领都提出的建议。因此,项羽不认为范增的建议 是建设性的。他非常挑衅地道:“我要打仗,这是我的使命,我睡觉时也在想呢!”亚父范增只能哑口无言。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项羽越来越 焦急,因为叫阵几天,刘邦军营中依然没有。为了能速战速决,亚父范增曾要求采取骂战的策略,逼迫刘邦出阵,但项羽认为这不是英雄所为,不愿骂战。 到实在没办法时,他对亚父范增说道:“别忘了,刘邦的老父亲还在我手上,相信刘邦这个大孝子不会不顾及的。”亚父范增这才觉得项羽占了点便宜,也不再唠叨 了。
  刘邦坐在军帐中,听到楚军叫战一天比一天急,心中有了底。他断定楚军粮草接济不上。此时如果出战,并不一定能胜利,因为楚军上下 求生的欲望会迸发出无穷的能量,战斗力会很强,汉军必然会招架不住。更重要的是,刘邦的老父亲和吕后还在项羽手上,如果一交战,他们的后果不堪设想。考虑 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刘邦决定派使者入楚营讲和。
  刘邦的要求是:先释放太公和吕后,然后两军划定界线,互不侵犯。在会议上,项羽答应了刘邦使者的请求,即以鸿沟(荥阳东南地方的一个水道)为界线,鸿沟以东属楚国,以西归汉王。
   项羽之所以会答应这一要求,主要是出于安全是保存实力方面的考虑。在东线,楚军几乎是全线崩溃,毫无胜绩。项羽亲自率领的楚军主力如果得不到保存,那项 羽势力将大江东去不复返。论实力,楚军在汉军之上,但此时的燃眉之急是,汉军闭营门不出,侧面消耗楚军,由于粮草断绝,楚军军心动摇,很可能发生内变。在 这种情况下,项羽只寄希望于速战速决。此招在刘邦面前是行不通的。就大局来说,项羽自有和解之意,而主动权却在刘邦手上。
  现在,刘邦 主动派使者讲和,以鸿沟为界,将两军势力范围定规化。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楚河汉界。项羽听说这一和解要求,自然喜不自胜。他明白,刘邦自己想保存实力,而自 己也迫不及待归去,否则交战起来,自己内部可能会出现问题,也可能会损失惨重。现在楚汉已划定界线,都有了撤军的理由,项羽自认为是一个转身的好机会。而 他万万没想到,这是刘邦的一大进步。从划定楚河汉界的事情上我们能看出,刘邦已从一个低三下四的楚国奴才演变成与项羽平起平坐,争夺天下的劲敌。现在中原 东方地界属项羽,西方归刘邦,更可看出其地位的飙升。
  这次较量再次说明,刘邦的谋略战胜了项羽的勇武。在战场上,刘邦从不正面打硬 仗,而是通过谋略,将敌人的士气、实力和能量削弱,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而项羽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从不采取策略,喜欢打硬仗。在刘邦面前,这是个致 命的弱点。这次划定楚河汉界,也是刘邦主动施展谋略的表现。他主动撤军,是为了避免楚军的拼死一搏,同时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父亲和夫人吕后
   项羽撤军是被动的,被刘邦牵制着走。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更得意,项羽却没想太多,率领大军就往彭城撤退,本以为可以在东方地界上好好休整一番,然后大军 压境,将刘邦彻底消灭。而刘邦却是个精明过人之人,他听从、等人建议,决定。于是,在西方地界上修正了不到3个月,刘邦便下令韩信、彭 越、英布三路大军汇合,并由韩信为主帅,浩浩荡荡向东奔袭,企图一举消灭项羽。事实像刘邦预测的那样,这就是对项羽的最后一击,楚汉相争接近尾声。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hanchaogushi/2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