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子之争:史丹为太子保驾护航,易储不成

皇族内部的战争极为激烈,为了争夺地位,他们费尽了一切努力,采取了一切办法。
  汉元帝即位不久,就立原来的太子妃王政君为皇后, 第二年又立年仅5岁的长子刘骜为皇太子。但名分是名分,汉元帝当时只是随便一指便宠幸了王政君,与她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为此王政君母子在汉元帝的心中日 益被疏远,没有什么地位。经常陪着皇帝的是傅昭仪和冯昭仪等人。这样便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傅昭仪为汉元帝生了一男一 女,儿子刘康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甚得汉元帝的欢心,被封为定陶王。汉元帝一生酷爱音乐,常常把骑兵用的军鼓放在宫殿台阶下,然后倚着走廊的栏杆,用手把 小铜丸一个个抛去击打鼓面,使之发出和谐的节奏声,就和直接用手敲打鼓面一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汉元帝经常这样做。这样的“绝活儿”,只有刘康不但非常 喜欢,而且也能玩一手,很像他的父亲。后宫妃子和左右侍从中懂得音乐的人都做不到。汉元帝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甚至多次想立刘康为太子。
   皇太子刘骜长得一表人才,在爷爷时就被称为“皇孙”,5岁又被立为皇太子,地位最为有利。刘骜小时候确实表现得不错,经常读经诵典,但事情很快就 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整日沉湎于酒色享乐之中。汉元帝因此认为他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素养,几次要把他废掉,而想立“多才艺”的次子刘康。正 当太子岌岌可危之际,与太子关系紧密的外戚史丹,起而为太子保驾护航。
  史丹,是外戚史高的儿子,担任驸马都尉、侍中等职务,经常与皇 帝同车陪乘,很得宠信,并受命监护太子。他极力维护皇太子刘骜的既定地位,听到皇帝夸奖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他就上前来说:“所谓才干,是聪敏而好学,温故 而知新,皇太子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以丝竹之技来评定才干的话,那么乐府令手下的陈惠、李徽二人比匡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也是不是让他们来治理国家呢?”汉 元帝不好意思地笑了。
  汉元帝的幼弟,中山王刘竟病故,太子刘骛赶来吊唁,但脸上毫无哀戚之容。
  刘竟名分上是刘骜的叔叔,但二人年龄却相差不多,从小一起在宫中游玩,十分亲密。汉元帝看见了儿子之后,就想起了这位幼弟,悲哀之情难于抑制,而看见刘骜却面无哀戚之容,汉元帝很生气,狠狠地说:“像你这样心肠狠毒之人怎么能君临天下,继承父业呢?”
  史丹于是急忙上前说:“是我看见陛下哀痛中山王,怕因此损伤您的身体,所以在太子进来之前,就私下叮嘱他不要当面哭泣,以免感伤陛下。罪责在臣下,当死。”汉元帝这才稍稍消解了对太子的怨怒之气。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病卧后宫,傅昭仪及其儿子定陶王刘康,常在榻前侍奉,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却难得见上一面。元帝的情绪随着病势越来越 重,也变得怪异暴躁,并好几次询问尚书,想废掉太子改立刘康。这时皇后王政君的父亲王禁早已去世,由其长子王凤袭爵为阳平侯,并在朝中担任卫尉。王政君、 刘骜和王凤忧心忡忡,感到前途不妙,最后还是请史丹出面,以稳定皇太子的地位。
  史丹借着贴身宠臣的身份可以直入寝殿探病,一次,趁寝 殿中只有元帝一人时,史丹独自进入室内,伏在元帝床前声泪俱下地说:“皇太子以嫡长子的身份而立,已有十多年了。全国百姓,家喻户晓,万众归心,都愿意为 臣子。可如果太子地位不保,改立刘康为太子的话,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必然以死相争,不奉陛下诏书。臣愿陛下先赐我死,以警示群臣。”元帝心肠软,见史丹 泣不成声,大为感动,然后表示不会废黜太子。史丹听后心里有底,连连叩头请罪。汉元帝接着说:“我的病恐怕不会有好转的可能,希望你好好辅佐皇太子,不要 辜负我的重托!”这样,皇太子刘骜的地位才稳定了下来。
  西汉铁铧史丹这段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绵里藏针,措辞相当强硬。汉元帝 很早就看出皇太子刘骜耽于酒色而不胜大任,但在皇后家族和部分大臣的反对之下,最后还是没有如愿地废除。史丹是太子的师傅和监护人,太子妃是大司马车骑将 军许嘉的女儿,汉宣帝母亲家族那一支王姓的代表王商也拥护太子,太子母亲王政君家族更是把太子地位看作命根所系。这样,当朝有势力的外戚都拥戴刘骜。朝中 匡衡等高位大臣以及宦官石显等也是太子一党。太子已经羽翼丰满,其身后支持的势力就更多了。傅昭仪母子,除了得到皇帝的欢心之外,根本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 作为后盾,在朝中也没有政治盟友作为辅佐。汉元帝当然知道自己一意孤行的严重后果,也就不得不退却让步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史丹一言定乾坤,但在史丹背 后晃动的应该是王凤的影子。由此可见,在太子的废立之间,是大有玄机的。
  太子刘骜的存废问题,反映了当时皇氏家族之间内部斗争的激烈。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hanchaogushi/2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