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八十年》第二卷 反秦战役>第一章 秦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年

>  第一节 祸患常起于忽微>>  在回顾万秦嬴氏家族上千年艰苦奋斗夺取天下的历史之后,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这个故事开始的年份,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秦始皇驾崩。>>  在在位的第三十七年里,秦始皇巡游天下,周览四方。他先到了南方的吴国,然后沿着长江入海,从海上北上到现在的山东半岛,之后又继续北行。等他到了黄河下游的平原津时突然生病,而且病来的非常疾非常狠。>>  秦始皇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立下遗诏让远在北方的公子扶苏即位。>>  公子扶苏与秦始皇的政见不同,和秦始皇喜好法家不同,扶苏是一个崇信的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曾经劝谏,他认为,天下初定人心不稳,学说是很多人习颂的学问,应该得到尊重,如果一直这样拥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天下的话,可能会出乱子。>>  断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公子扶苏是个非常有见识的人,他能够在最鼎盛的时期看出现今统治潜藏的隐患,绝非一般人,这种的远见和能力令人称赞。秦始皇当时并不同意儿子的这个观点,还一怒把他赶到了边郡和蒙恬一起御边,带有很强的贬谪的味道。>>  其实秦始皇这一手处理可能还有着深意。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或许也意识到了自己穷兵黩武、法令严酷的问题,认为儿子有可能是对的,但让高傲了一辈子的他突然间把头低下来还做不到,所以便先把儿子赶到远远的不在身边的地方,让自己耳根清净几年。>>  “以后你愿意怎么干那是你的事情,不要现在逼干就好。”>>  这种心态和末年有些相似,明明意识到了儿子是对的,但出于面子、尊严和多年的习惯等各种原因,始终不肯开口承认。当然,汉武帝最后承认了,他发了着名的轮胎罪己诏,只不过让他下决心迈出这一步的代价比较大,那就是儿子的性命。>>  甚至有可能秦始皇把扶苏派到边郡去就是一种锻炼。从后续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扶苏仁弱不堪,有可能是个仁爱君王,但绝对不是乱世的霸主,他的犹豫和脆弱甚至比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还要严重。也许秦始皇是想让边郡的战事和军旅生涯来锻炼扶苏的心智与性格,让他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秦国君王吧。>>  试问秦始皇如果真的完全不喜欢扶苏,怎么可能让他去和秦朝最好的将军蒙恬在一起呢?更何况身边还有三十万秦军最精锐的部队?不至于这么托大。>>  公子扶苏据说是仁义爱民的化身,但这种事情都不好说,如果他真的继位,在秦朝这种制度之下也不一定会怎么样,不一定就真的会成为一个爱民的君王。>>  “恐惧流言后,谦恭未篡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用一个人掌权之前的表现去估计他掌权之后的表现是绝对不明智的,也是难以让人信服。我更愿意相信后人对扶苏的无限称赞是出于对他未能即位而感到的遗憾。>>  当然,扶苏当了皇帝就算再差,想差不过他弟弟胡亥,能把千年基业、大一统的江山在两年之内就败掉,历史上只怕难有人出其右。>>  秦始皇临终选择了扶苏,其实就是死之前的回光返照,对自己曾经作为的一个修改。他知道此时的天下需要一个仁爱君王了,他走的时候也许刚刚好,一切都在设计之中。>>  只可惜,“祸患常起于忽微”,设计好了一切的秦始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胡亥赵高,。他的遗诏甚至没能出得了沙丘宫就被扣了下来,他的死讯也一直没有散开。赵高直到部队赶回咸阳控制局面之前都没有发丧,路上尸体发出恶臭,为了遮掩,就弄一堆鱼在车队里,让味道混在一起,免得大家起疑心。>>  说来也是凑巧,两个没有处理好儿子问题的霸主都死在所谓的沙丘(当然不是一个地方),前一个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因为没有处理好两个儿子之间的斗争,最终被儿子围起来给活活饿死。>>  其实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信任宦官赵高,只是祸患常起于忽微,他的雄才大略都花在了天下上,太忽略这些身边的小人了,他没有想到一个狗奴才居然敢扣住自己的遗诏,还假传圣旨改变皇帝继承人。>>  一个狗奴才当然不敢,但如果是一群狗奴才呢?>>  赵高勾结了丞相李斯一起改立了秦二世胡亥,同时还矫诏赐死了远在北方的扶苏和蒙恬。>>  后文我们会提,在秦汉的政治体制之下,尤其是汉武帝之前,丞相是非常厉害的,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力远远超越后来的历朝历代,可以完全佐理一朝的政治。>>  贵为丞相的李斯为什么会屈尊和宦官赵高合作,去背负那千古骂名呢?都是权力惹的祸。>>  李斯的丞相当上瘾了,他非常希望继续做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只可惜,蒙恬的威望太高,和扶苏的关系太好,如果扶苏即位那么丞相职位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铁定是蒙恬的,他李斯就只能隐退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了。>>  李斯虽然才能卓着,但却是个私心非常重的人,而且为人极为嫉妒,在他心里,永远是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什么秦国的霸业那是满足了自己之后才考虑的事情。当初秦始皇宠信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融合“法,术,势”三派的韩非子,理论水平上远远高于李斯,因此就引来了李斯的嫉恨。李斯反复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说韩非子的坏话,最后尽然让秦始皇处死了韩非子,相当心横手辣。>>  如今又到了关乎自己利益的风口浪尖,李斯又一次坚决选择了满足自己的私利,置秦国江山社稷于不顾,和胡亥、赵高勾结在了一起。只可惜,这种只知道为自己打算的人,目光永远是短浅狭隘的,他妄以为斗掉了蒙恬这只猛虎就可以继续高枕无忧,却不知背地里早就已经被赵高这只饿狼盯上了。和蒙恬这种君子斗输了无非是告老还乡离开朝堂,可和赵高这样的小人斗输了却注定要身首异处连累全族。李斯后来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丞相李斯的帮助下,赵高扶胡亥上台的阴谋成功施行,可他还是顾虑远在北方的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原因很简单,扶苏是秦皇长子,名声又好;蒙恬是现存秦国第一大将,又带着三十万的部队;更有蒙恬的弟弟蒙毅(就是电影《神话》里成龙演的那个人)掌管皇帝身边的禁卫军。如果这伙人要联合起来反对胡亥和赵高,不但名正言顺,响应民意,而且无论是内外都有相当的实力,不容小觑。>>  于是赵高趁秦始皇身死的消息还没有散开(因为他们在未到咸阳控制局面之前,一直没有发丧),矫诏模仿秦始皇的口吻,赐死公子扶苏与将军蒙恬。>>  这本是小人惯用的伎俩,有点儿想法的人都不会相信。我突然想起了乔治马丁着名的小说《冰与火之歌》里的一个场景,当艾德史塔克在君临城被杀之后,皇后让艾德的女儿写信骗北方掌管部队的哥哥罗柏史塔克放弃军队来君临,16岁的罗柏在看到妹妹的亲笔信后,毫不犹豫,第一反应就是召集手下,商量起兵造反的事情。>>  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嘛!只可惜扶苏不是正常人,他是一个坚守儒家信仰以至于有点儿迂腐的人。在他脑子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太重了,当蒙恬劝他抗命的时候,他居然说:“父亲让儿子死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于是立刻自杀。>>  这哪里是父亲让你死,分明是弟弟让你死啊!>>  就冲扶苏表现出的难以想象的孱弱和幼稚来看,估计他就是真的当了皇帝也不一定保得住大秦的江山。这种人如何同野心勃勃的陈胜、威猛无敌的项王还有天纵之资的斗呢?>>  同样的历史条件对比,扶苏的胆量甚至还不如一百多年后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仁弱的刘据被江充小人诬陷,还大胆的怀疑了一下武帝可能已经驾崩,犹豫一番之后最终决定自己先起兵自保。虽然刘据最终兵败身亡,但至少他曾经努力过,有过机会;而扶苏有着比刘据当时好得多的局面,却没有胆量迈出这一步,实在是可悲。>>  看来性格的强大比能力更重要。>>  蒙恬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是打得匈奴丢盔弃甲的传奇人物,他当然不会像扶苏一样轻易自杀,只可惜扶苏的死让他失去了名正言顺起兵的机会,最后也只得选择了放弃,但他还是心存怀疑,没有自杀,而是请求面见秦始皇。>>  起初秦二世听到扶苏已死,本打算饶了蒙恬,但赵高不可能放过蒙恬,蒙家在秦国的势力太大,威望太高,蒙家不倒,他永远也不可能把持秦国的朝政。>>  蒙恬的爷爷孟鹜之前提过了,也是秦国的大将,曾经攻取过无数三晋城池,蒙恬的父亲蒙武随一起参与过与楚国的大战,杀了楚国的大将项燕,也就是项梁和的先人。>>  蒙恬的功绩更是了不得,率领大军三十万将匈奴人赶出了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将整个北方的防线都连了起来。不要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看看后来汉朝是如何对匈奴委曲求全八十年你就明白,蒙恬和他的三十万部队有多厉害了。>>  除了他们祖孙三人之外,蒙家还有蒙恬的弟弟蒙毅,就是电影《神话》里成龙饰演的那位,他相当于是秦始皇身边御前侍卫的总管,也是一个备受信任的近臣。>>  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恰好蒙毅被派遣出去开路祭山不在身边,所以也就没能见到赵高当时的阴谋。赵高和蒙毅是有大仇的,曾经赵高犯法犯到了蒙毅手上,蒙毅想治他死罪,后来是秦始皇亲自把赵高保了下来,可两个人的梁子也算就此结下。>>  如今赵高得势,他不会放过蒙家兄弟,于私算是报旧仇,于公也是铲除政敌。>>  在赵高的百般谗言之下,胡亥最终决定杀了蒙毅,后来的第三任秦王、胡亥另一个哥哥的儿子子婴反复劝说也没有用。>>  就这样,蒙毅先被处死。当然,蒙毅没有想电影里一样英勇无敌力战而亡,更不会托梦到几千年后寻找爱情,反而在死之前他费尽了唇舌讨好胡亥,举了不少君王杀良将而没有好结果的例子,比如昭襄王杀,吴王夫差杀等等,希望能够活命。>>  只可惜,胡亥杀蒙毅之心已定,蒙毅最后丢掉气节的努力也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最后一点儿污点。>>  蒙毅死后,蒙恬也心灰意冷,感慨一番后吞药自杀,秦国的栋梁蒙家就此灭亡。>>  国家的大厦倾倒,苦苦支撑秦国的就只剩李斯一人而已了。>>  可是,偌大的天下又怎是他一人能够支撑的!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hanchaogushi/1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