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哭秦廷体现了他 王兆贵:说“泪点”

黛玉埋香顾炳鑫/绘

不知从何时开始,“戳中泪点”一词流行起来。我原以为这是当今媒体创造出来的新词,经查阅方知,泪点即泪腺,通过分泌泪水来润泽保护眼睛,平时分泌的少量泪水通过鼻咽管流入鼻腔,随着呼吸蒸发了。当人在激动时,泪水的分泌陡增,鼻咽管流淌不及,于是便夺眶而出。所谓戳中泪点,就是现实事件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个细节,触动了人们大脑中最为酸楚的敏感神经。

人生自古谁无泪,只是未到动情处。即便是铁石心肠,也有泪点崩溃的时候。流泪这件事,是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喜怒哀乐的,除去生理反射外,但凡情不自禁,那无色透明的弱酸性液体就要往外涌,只不过情态及程度不同而已。轻者泪光闪烁,重者涕泗横流。

水浒传》将哭泣分为三类: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嚎。哭泣的表现,也因情态不同而各有泪点。譬如,眼眶润湿,转过脸去不忍再看,称为恻隐之泪;为了不惹亲人伤心,强抑酸楚,叫作咽泪装欢之泣;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欲零还住,称为缠绵之泪;满脸无辜,哭声渐次上扬,这叫委屈之泣;无颜相向,垂首哽咽,这叫愧悔之泪;笑靥如花,泪流满面,这叫喜极而泣;两眼发直,泪水如断线珍珠,这叫怔忡之泪;捶胸顿足,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叫悲愤之泣……不同方式的哭泣,反映的情感也不同。归结起来,不外乎伤心与高兴两种,而以悲伤居多。屈原泪洒汨罗,是因为爱国反遭奸谗,问天天不语;贾谊泪尽而亡,是因为他秉性高傲,不肯屈服于命运;孔子连呼天丧予,是因颜回短命而亡,乃痛失得意门生的惋惜之恸;阮籍大放悲声,是因为内心一片荒漠,乃感怀时世的穷途之哭;黛玉抛珠滚玉,是因为“今生偏又遇着他”,乃痴情伤感之泪;领奖台上抹泪,当是辛酸与喜悦并涌、汗水与泪水交融之哭。

史上最震撼人的哭泣莫若仓颉造字。文字符号的出现,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的重大事件,足以惊天动地,以至上天落雨为粟(谷雨的由来)、鬼神为之号哭。这无疑被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从结绳记事、契木为文,到摹状为符、刻字传书,却不失为历史真实。《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独创,被尊为“造字圣人”的仓颉,很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所以,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史上最忽悠人的哭泣非孟姜女莫属。哭倒长城的传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左传》中,这段记述还属于真人真事,女主角是春秋齐国一个贵族女子,因其夫杞梁伐莒中战死而迎丧于郊。后经多个朝代添枝加叶的演义和编排,事发于春秋齐地郊野变成了秦代万里长城;特指的杞梁妻变成了泛指的孟姜女;守礼的贤达女流变成了善哭的悲情苦旦,挑剔齐庄公礼数不周变成了声讨秦始皇重徭苦役。这个传说最后版本的形成,揭示了口传历史“层累造成说”的密码:事件发生的时间愈久,其细节反而愈清楚,离历史事实也愈谬远。

史上哭泣时间最长的大约是秦廷之哭。春秋时期申包胥前往秦国借兵救楚,秦哀公迟疑不决。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接连哭了七天。按理说,楚王昏庸本不该救,但有申包胥这样的忠义之臣,让秦哀公深受感动,为之咏唱《无衣》,表达“修我戈矛,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之意,于是发战车500辆前往驱吴。楚国得救后,昭王表彰申包胥,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诚恳地说,申某哭秦廷,全是为了救国救民。若要奖励,恭请大王恩准,让我返归山林,以度余年。

史上最伤人的哭泣应当是阮籍哭母。史书记述阮籍有三哭,一则“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二则“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三则是被世俗视为行止怪异的丧母而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秉性极孝,但又不拘礼教,听到母亲将逝的消息时,仍旧与人对弈,直至决出胜负才饮酒两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殡葬时,照常吃肉喝酒,诀别的话语说完,又是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身体受到很大伤害,以至骨瘦如柴,几乎丧命,真正是椎心泣血。

问世间泪为何物,直教悲喜相与。心理学家威廉·佛莱推测:泪水源于情感的累积,排出体外可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有益于健康。真情的泪水来自内心感动,与慈悲相伴随,与激情共潇洒。清代刘鹗说:“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当压抑的心扉被撞开,脆弱的神经被碰触,伤感的心弦被拨动,酸楚的穴位被击中,凡此种种,“不抛眼泪也无由”。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chunqiuzhanguogushi/1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