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基辅罗斯经历着国土分裂与割据之时,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亚洲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国,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便是不久后威震亚欧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Темучiн、Темучин或Темуджин)。关于其出生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1155年乌克兰、俄罗斯史书中一般持1155年一说,例如(Радянськаенциклопедiяiсторi?Укра?ни,т。 4,第496页。),一说1162年(中国史料中一般持1162年一说,见周良霄、顾菊英著:《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92-93页。又见黎东方著:《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12世纪时的蒙古大草原上,诸多族系繁杂的部落与部族林立,互不统属,各部贵族集团之间攻战杀伐,群雄角逐,此消彼长。其中蒙古族与鞑靼族之间也曾结世仇,相互之间砍杀近百年而胜负难分。经过大半生的拼死搏杀与对其他部族的残酷征服,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上诸部族的统一,在众王之中脱颖而出。(1206年初春黎东方在其《细说元朝》中说成1206年冬天,疑有误。),在哈拉和林召开的各部族贵族大会上,早已过而立之年的铁木真被推举拥戴为大汗,隆重建国,立国号为大蒙古国,为大汗加尊号成吉思汗(Чiнгiс?хан)“汗”即大汗、可汗,即最高君主。关于“成吉思(汗)”的涵义则众说纷纭。
欧洲学者(包括乌克兰学者)认为这是“大海”的意思,合起来即“海内的皇帝”,中国学者也有人认同此说(见黎东方的《细说元朝》,第42页),但波斯史学家则认为是“强大”、“坚强”的意思,合起来意为“强盛伟大的君主”(见周良霄、顾菊英的《元代史》,第110页)。(ОрестСубтельний解释为“众汗之上的大汗”(见Укра?на。Iсторiя,Ки?в,1992, 第50页。)。
他立即着手在内部进行严密的组织工作,把这个初建的国家变成一个高效的封建军事强国,拥有军队12万至14万之众,同时雄心勃勃地开始向外扩张。次年即征服了西伯利亚,从此对外的征战与侵掠便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其间二十多年是一个几乎不间断的对外侵掠的时期。成吉思汗建立起一个包括蒙古、中国北部、突厥斯坦和波斯在内的庞大帝国。他占有并利用所征服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组建起强大的军队,创造了高水平的战争技术和装备。依靠这支大军和骁勇的战将,他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220年春,成吉思汗命令首次西征途中的战将哲别(Джебе)和速不台(Субутаi)等征讨钦察人(亦即波洛伏人)中国史书中的“钦察人”即乌克兰语的Кипчаки,又称波洛伏人(Половцi)。本书从乌克兰史学通用术语,一般用波洛伏人。有资料称,所谓波洛伏人其实是钦察人的一支,即西部钦察人,希腊人称其为Кумани(库曼人),参见黎东方著:(《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8-79页。)。
蒙古大军翻越黑海边的高加索,追逐切尔克斯人和波洛伏人。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追击波洛伏人直至顿河以西,另一路向西南,踏冰越过亚速海,登上克里木半岛,然后调头向北,与第一路人马会师。1222年速不台部进入黑海北部草原。走投无路的波洛伏汗迦迪延(Katyan,乌语Котян)向其女婿加利奇王公姆斯季斯拉夫求援,后者倡议罗斯诸王公汇集基辅城共商御敌之计。基辅大公姆斯季斯拉夫・罗曼诺维奇、加利奇王公姆斯季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切尔尼戈夫王公姆斯季斯拉夫・弗谢沃洛德维奇,以及其他一些年轻王公们与会并决定站在波洛伏人一边,共同抵御新入侵者。
大敌当前,基辅公国、加利奇公国、切尔尼戈夫公国、佩列亚斯拉夫公国、沃伦公国、库尔斯克公国、斯摩棱斯克公国、特鲁布切夫斯克公国、普季夫利公国以及其他一些公国,再一次联手,于1223年春(4月)组成联军,集结于第聂伯河右岸霍尔季察岛(Хортиця)一带。
米・格鲁舍夫斯基指出,罗斯王公们不仅同意出战蒙古人,而且做得太过分,竟然主动深入草原地区去寻找战机,这简直就酿成了一场灾难。见(М。Грушевський,IлюстрованаiсторiяУкра?ни,Ки?в, 1992, 第124页。)。有史料称,其兵力达82万余众(黎东方著:《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0页。)。据罗斯的编年史称,蒙古鞑靼人乌克兰史书及俄国史书中习惯称蒙古人为蒙古鞑靼人或鞑靼人。曾派使者劝说罗斯方面商谈不战事宜,(但遭王公们拒绝,并斩来使同③。)。波洛伏汗的军队在第聂伯河左岸等待罗斯军队到来。罗斯联军渡过第聂伯河后,
两军会合,向东部草原纵深挺进,迎战蒙古鞑靼军队的先遣部队。
这时成吉思汗大军的主力在亚速海北岸一带,罗斯与波洛伏军队向那里进发。在亚速海沿岸地区的卡尔卡河(Калка)卡尔卡河是注入亚速海的卡利米乌斯河(Кальмiус)的支流。西岸,1223年5月31日(另一说为6月16日)两军展开激战,尸横遍野。据Д。多罗申科描述,罗斯诸王公之间既无统一的指挥,又无共同的作战计划。波洛伏人经受不住蒙古军的压力,溃散逃命,造成罗斯军营大乱,在顽强抵抗后,终被击溃。基辅大公统帅的基辅人马在自己营地顽守三日,也不得不缴械投降。
许多王公被俘并遭杀害。残部向第聂伯河溃退。许多人在鞑靼人追击中毙命。逃脱者匆忙渡河,然后将渡船烧毁。将近10万人马的罗斯军队十分之九被消灭。鞑靼人四处烧杀掠夺,但未进一步扩大战果便向东撤去,消逝在草原中。Д。Дорошенко,Нарисiсторi?Укра?ни,т。 1,Ки?в,1992, 第87页。М。格鲁舍夫斯基也叙述了波洛伏人溃逃等细节,见②书, 第125页。然而,个别乌克兰作者的写法就令人难以苟同了,说什么“罗斯与波洛伏武士在战斗中表现顽强英勇”,“敌人追逐罗斯王公的武士队残部至第聂伯河,但未敢再向前挺进。同年他们遭到东北罗斯诸王公与伏尔加河一带布加尔人的反击,便退回亚洲去了”。(Г。Я。Сергiнко,В。А。Смолiй,IсторiяУкра?ни, Ки?в,1993, 第89页。)这种写法给人的印象是,面对罗斯王公的大败还要避重就轻,借故贬低敌方,而且把自己的宿敌波洛伏人也加以美化,只因为他这一次成了罗斯王公的暂时同盟者而已。其实米・格鲁舍夫斯基早就对这段历史有过直言不讳的叙述,既指出罗斯王公们当初轻率允诺与主动出击之不妥,交战后波洛伏人一触即溃,造成罗斯军中混乱,又指出蒙古人退兵后罗斯王公不记取教训,把鞑靼人再次入侵之危险抛到九霄云外的轻敌行为(М。Грушевський,IлюстрованаiсторiяУкра?ни,Ки?в,1992, 第124-125页。)。
再看看中国史学家的记述。《元代史》中写道:蒙古军遣使于罗斯,表示无相犯之意,愿共掳钦察部,共分所得。罗斯诸王拒之,杀使者,进渡第聂伯河。蒙古军不战而退,诱使其远离本地。罗斯军蹑迹紧追,历十二日,而至卡尔卡河。蒙古军严阵以待。加利奇王轻敌独进。5月31日,两军大战,加利奇几至全军覆灭。基辅王坐视加利奇之败,按兵不动。蒙古军既破加利奇,复挥师进围基辅营。罗斯军抗守三日,终于不支乞降,诸王尽被处死。弗拉基米尔大公闻讯,中途撤退。蒙古军乘胜长躯,蹂躏罗斯南部,兵锋直抵克里米亚半岛,陷苏达克城。1223年末,蒙古军饱掠东还,至伏尔加河,进残中流之布加尔部。然后与正在归途中的成吉思汗大军会合。1225年春,成吉思汗返抵蒙古。(周良霄、顾菊英著:《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168-169页。)本书此处采取间接引语方式,将原文中的古旧中译名改为现代通用译名。
《细说元朝》如是说:“决战发生在癸未年(1223年)的夏天,事前,址耳尼哥夫(切尔尼戈夫--本书作者注,以下均同此)的亲王带了一万名骑兵,渡过第聂伯河。这一万名骑兵与蒙古军的前锋接触,获胜,追击蒙古军直至那流入阿速夫海(亚速海--本书作者注)的喀勒喀河河西。俄罗斯人(应作罗斯人,以下均同此--本书作者注)与钦察人的大军,随即到齐,分作南北两屯。基辅(”乞瓦“)与址耳尼哥夫等国的兵屯南;哈力赤(加利奇,以下均同此--本书作者注)等部与钦察人屯北。就数量而论,联军占优势,蒙古军占劣势。出人意外的是:哈力赤的城主有勇无谋,不征求南屯各单位的同意,独自指挥北屯各单位先行渡河,向蒙古军进攻。一场恶战,起初倒也不分胜负。钦察人屡败之余,有点胆怯,战到途中,竟然有不少掉转头去逃命的。阵容一乱,整个‘北屯’之军惨败。哈力赤的城主也心慌起来,自己渡回西岸,把所有的船沉了,以免蒙古军来追。结果,很多的哈力赤兵与钦察兵,奔到河岸而无船可渡,都成了蒙古军的刀下之鬼。”“蒙古军渡了河,到达南屯军的营垒,南屯军还不曾晓得北屯军已经擅自单独行动而被击溃。结果,南屯军一时措手不及,也完全败在蒙古军之手。”“这一次战役使得俄国(罗斯国--本书作者注)丧失了‘三王,七十侯’,‘兵士死者什九’。”“蒙古军匆匆如此的大胜,向西走到第聂伯河,停止前进……蒙古军匆匆忙忙地撤军而回,使得被它击败的俄罗斯人(罗斯人--本书作者注)与钦察人都感觉到莫明其妙。其实,哲别与速不台对成吉思可汗有约在先。成吉思可汗叫他们‘三年之内回军’。从1221年打到1223年,恰好已近三年。(黎东方著:《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0-81页。)
蒙古鞑靼人的入侵给罗斯土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大大削弱了受害地方王公们的力量。但是,这场灾难并没有引起这些各自占地为王的封建王公们的警觉,更没有促使他们在大敌面前团结起来。相反,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这块伤疤,待惊魂稍定,便又干起同室操戈的勾当。尤其是丹尼洛(Данило)与得到切尔尼戈夫王公米哈伊洛(Михайло)支持的罗斯季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РостиславМихайлович)之间争夺加利奇亚的战火重燃,一直闹到1237年。热衷于内斗的罗斯王公们全然没有察觉,新的更大的灾难这时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将权位传于其第三子窝阔台。1235年春,蒙古国新任大汗决定遣将再次西征。西征大军由拔都拔都(Бату,Батий,Са?н?хан,生年不详,1255年死),成吉思汗之孙,成吉思汗第四子术赤(Джучi)汗之子。挂帅,由上次西征中横扫南部罗斯的著名战将速不台和哲别等人辅佐。1236年春至1237年初春,蒙古鞑靼军队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一带的布加尔人和波洛伏人,打开了西进罗斯的门户。1237年秋,拔都率部从东北罗斯突入,直逼奥卡河中游。梁赞城拒降,激战五日,12月21日城破。转年攻克并焚毁莫斯科城,从而完成对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的侧翼包围,直接威胁北部罗斯全境。2月包围弗拉基米尔城,虽遇顽强抵抗,六日后(2月8日)城陷。蒙古军如秋风扫落叶般相继攻下罗斯托夫、科洛姆纳、苏兹达利等十余座城池,上千村庄。东北罗斯各公国虽然也有人组织了抗击,无奈诸王公均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足以退敌的力量,所以蒙古军所向披靡。此时诺夫哥罗德实际上已成蒙古军囊中之物,但蒙古军却突然挥师南下攻打科泽利斯克(Козельськ),遇守城者猛烈抵抗。蒙古军行动受阻七周之久,虽然终将该城攻克,却付出惨重代价,不得不撤至顿河下游盆地进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