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歧视军人的时代,莫过于宋明,最重视军人的时代,莫过于元朝。
宋朝为什么要歧视军人呢?朱熹老夫子就曾经一语道破天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金骑所过,莫不溃散。”事实上正因为看到唐朝藩镇跋扈,尾大不掉的危害,宋朝就极度恐惧了,因此矫枉过正,千方百计压制军人,歧视军人,因此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赵宋王朝就走上了这条畸形发展道路,一直到最后崖山之战陆秀夫压制张世杰为止,真可谓是至死不悟!
宋朝也开武举,但是却试策高低为去留,如仁宗天圣八年(1030)开武举:“武举发,先阅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这样就造成了武官的选拔重文轻武。且在授予官职之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职,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担任,甚至掌握全国军权的枢密院,各地方州县的军队指挥权,都交给了文官,导致即便武官担任了要职,也将受到文人的排挤压制,无法将满腔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被文臣陷害排斥最后含冤而死者。正因为武官地位低下,必然无法激起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影响全军士气,甚至埋没大量的用兵人才。
宋朝的配军制度,是建立在配隶法基础上的强制罪犯充军的集兵制度。这种制度下召集来的士兵基本都是来自被在脸上刺字发配军队的罪犯,因此称“配军”。如《水浒传》写宋江武松一类人,脸上刺了字,送到某地方军营中当兵做苦工,被人骂作贼配军。宋朝统治者以为这些罪犯都是亡命之徒,打仗能不怕死,实际上却是些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兵油子,真正能为国出死力的士兵根本没多少,比起辽金西夏举国皆兵,人皆习战,宋朝又怎能不屡屡吃败仗,屡屡献岁币保平安?
狄青遭遇就是赵宋歧视军人的一个典型事例!他作为一个从小兵出身,靠赫赫战功做到枢密使这样的高位,但因为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头衔,在朝中备受歧视甚至是流言蜚语。刘易就曾怒骂狄青为“黥卒”狄青却还要向刘易赔不是。当狄青由延州知州入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由此也可见宋朝军人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等到狄青做到枢密使高位,而科举出身的王尧臣方为枢密副使,居然敢笑他脸上的刺字说:“愈更鲜明”。不仅同僚讥笑他,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刺字。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於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狄青的这几句话,真足为当时的军人扬眉吐气,可是不免忤旨了,想不受猜忌都难。到后来,文臣们攻击狄青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欧阳修上书为罢黜狄青,竟然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文彦博请罢黜狄青,宋仁宗还犹豫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摆明了污蔑狄青有龙袍加身的想法。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结果,狄青仅作了4年枢密使,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最后他只能在恐惧中抑郁而终。为赵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比起北宋狄青来,南宋岳飞的下场更为悲惨。岳飞做到了枢密副使,稍比狄青低一级,然而在朝中比狄青更为孤立。当秦桧摸透赵构心思,为宋金和议而打造冤狱害死岳飞,朝中文臣基本没人敢为岳飞说公道话,也就韩世忠去愤愤然上秦府问一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事实上,韩世忠还是跟岳飞一样的武人出身。
在元灭南宋的最后崖山之战里,我们也能看出宋朝文官歧视军人传统的危害性。事实上,崖山海战,宋军虽然被张弘范用计击败,许多营寨被攻破,然而张世杰的主力部队还未遭受较大损失,然而当张世杰派军士划小船至小皇帝所在的大船,想接他向外逃走时,陆秀夫居然以“恐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的理由加以拒绝。接应军士无奈,只得返回张世杰处复命。张世杰也无奈,只好率十余艘战船,保护杨太妃突围而去。陆秀夫逼着自己的妻儿一家老少跳海自尽之后,再把小皇帝抱上船头,叩头再拜,泣言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小皇帝年纪小哪知死亡迫在眉睫,根本不明白周遭发生什么事情,只能任由陆秀夫背在身上,纵身蹈海,演泽了赵宋王朝灭亡最悲壮的一幕。且不论张世杰接应小皇帝逃走之举能否成功,单就陆秀夫能撇开军人以一介文臣把持小皇帝的事实来看,宋朝之亡也真是无药可救。到了十万火急的紧要军事关头,军人竟然还不能主持大局,还要被文官掣肘,真是天作孽,犹可活,自做孽,不可活。
朱明王朝时代军人的地位貌似比赵宋王朝有了一定提高。最起码,不用刺字了。不过事实上呢,军人的地位依然极为卑贱,社会上还流行起来这么一句谚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更悲哀的是,由于朱明时代流氓文化的泛滥达到历史的巅峰,从而使得明朝的军人少有汉唐军人慷慨悲歌之气,而更多是流氓气十足。
这种流氓气,追溯上去,是从元末天下大乱时候,朱元璋起事时的军队里的流氓草寇之气开始的!当时朱元璋的手下军人们打下了和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皇明本纪》也不得不承认,“初,城中杀伐甚众,存者少。纵有存者,夫妇不相认。”很明显,和州屠城被杀得剩下没多少人,剩下的人,夫妇都不相认。《皇明本纪》还讲到朱元璋看到一个小朋友,一问才知道他一家的悲惨遭遇。于是朱元璋把手下弟兄们召集起来,宣布说:“城破之后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由文言翻为白话)从朱元璋的命令里,我们还能推测出,在那以后,朱元璋手下军人们还是要抢没结婚的少女。明人徐祯卿在《剪胜野闻》里还揭露了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的暴行――“常开平遇春骁猛绝世,状类猕猴,指臂多修毫,所过之地,纵士卒剽掠,故其兵特锐,有战辄胜,有攻必取。” 意思是说老常打仗厉害,对“弟兄们”也放纵得厉害,放手让部下军人“抢钱!抢粮!抢地盘!”于是老常部下明军战斗力也“特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蓝玉也是一名流氓气十足的明军高级将领,他在对北元作战里功勋卓著,于是因军功而跋扈,在俘获北元君主妃子后,他也敢入帐强奸,使得元主妃子羞愧自杀,北伐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平日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而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蓝玉流氓草寇气着实令人厌恶,然而朱元璋在惩治蓝玉时所暴露出的黑社会大流氓做派更是令人发指!命锦衣卫发兵掩捕,自蓝玉以下,没一个不拿到殿前,先由御前亲讯,继由刑部锻炼成狱,无论是真是假,一古脑儿当作实事,遂将他一并正法,并把罪犯族属,尽行杀死。甚至捕风捉影,凡与蓝玉偶通讯问的朝臣,也难免刀头上的痛苦,因此列侯通籍,坐党夷灭,共一万五千人,所有元功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朱元璋对军队的大清洗不可能不引发朱明朝廷军力严重倒退。事实上,在建文帝即位以后,朱明朝廷的中央军队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尽管有百万大军,也无法形成对地方藩王的震慑力。朱棣正是看准了当时的朝廷官军虚弱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下犯上,起兵造反!而朱棣造反的本钱,却是归附他的蒙古将士。《万历野获编》先朝四骏一节里吹嘘朱棣武功,却不经意间漏了他利用蒙古骑兵造反打天下的老底:“其一曰龙驹,郑村坝大战,胸膛着一箭,都指挥丑丑拔箭;其二曰赤免,白沟河大战,胸膛着一箭,都指挥亚失帖木拔箭;三曰枣骝,小河大战,胸膛一箭,后两曲池一箭,安顺侯脱火赤拔箭;四曰黄马,灵璧县大战,后曲池着一箭,指挥鸡儿拔箭。以上拔箭四人俱夷名,文皇所收虏中号骁卒用以冲锋者宜非盛庸、平安辈所敌,况李景隆乎!”在《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眼里,显然建文帝的官军将士是敌不过“虏中号骁卒用以冲锋者”的。
朱棣用高官厚禄笼络蒙古骑兵手法确实很有一套,客观的看,在他的时代,明朝官军的战斗力有所提高,能够主动出击打北方不受笼络的蒙古部落,然而,朱棣穷兵黩武又太过分,一味大耗国力,五出漠北得不偿失,却没有为子孙奠定巩固的基础。到了仁宣时代,明朝国力已不足以维持四面征伐的军事行动,于是偃武修文又成为历史的主流。
英宗时代的土木堡之变,可谓是明朝最大耻辱,虽比宋靖康之耻逊色些,但也暴露了明朝军队腐朽衰败得实在太快。有识者论土木之变为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确非虚言!当时明朝武将不仅要受文官掣肘,更要受太监的鸟气,一个王振主宰三军军务居然无人能推到他的决议,连老将英国公张辅都不敢出声,这在中国军事史上可谓一大奇迹。后来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实际上是在文人于谦的主持下取得的,这也开了明朝文人领军的先例。于是后来才有项忠、胡宗宪、谭纶、杨镐、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文官领军的后续事例。文人干预军事,军人于是更加没有地位,这还不算,太监还要做监军!明朝军人实际上已经沦为文臣与太监颐指气使的仆役!在这种天长日久的重文轻武歧视风气之下,明末官军终走向腐朽不堪,也就可想而知了。如《甲申纪事》中所说,“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明户部尚书侯恂在给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的信里说:“贼来兵去,兵去贼来。贼掠于前,兵掠于后。贼掠如梳,兵掠如剃。总督之令不能行于将帅,将帅之令不能行于士卒。今日之事,其何以济!”后来,文人杨嗣昌督师领军,已经对左良玉等总兵已经号令不灵光了。到了南明史可法督师时,江北四镇基本都不服指挥,清军一来,于是几十万大军争先恐后投附过去甘为灭明前驱!
回顾明朝军事,我们发现这么受文臣与太监歧视的条件下,明朝军人居然还能将明朝国防支持两百多年,也真不容易了!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其实有两点:一、是因为疆域上吃元朝老本;二、是因为元朝重视军人的风气毕竟对明朝有所影响,明朝军人毕竟比宋朝稍强悍些(虽说流氓气也重些)。
元朝是怎样重视军人的呢?
元朝军事制度是蒙古旧制和中原王朝军制的结合体。元世祖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宿卫制度。元朝宿卫军队一般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到元末曾先后设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守全国各地的是镇戍军。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元朝历代统治者基本是重武的态度,但是也不疏于文治,元朝皇帝的整体文化水准远远胜过明朝皇帝。
元朝灭南宋的名将伯颜就是元朝出将入相的一位典型,比起唐代李靖、徐懋功出将入相可谓是毫不逊色,而且还犹有过之!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钇兰墼?雷嬗貌?帐恰笆陬岬萌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