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君主,一生戎马征战,消灭多个割据政权,是最有机会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君主。
但是,他却在北伐燕云十六州的前线病逝,年仅38岁,他就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
推荐历史人物故事阅读:柴荣:他是商人出身的皇帝,五代第一明君,拥有众多粉丝的君主
不过,我们今天探讨的还是周世宗在统一战争中的光辉时刻,来聊一聊在群雄割据的情况下,周世宗是怎样威震中原大地的。
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眼见后周政权逐渐稳固,他在听取大臣的意见后,准备出兵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
对于他们而言,首要的出兵目标便是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再集中力量向北方进攻,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和三国时期东吴的江东战略非常相似。
在柴荣看来,平定南方是必要的,而南方的南唐政权可以算是当时的南方霸主了,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在短时间的军事征战中不会受到大规模冲击。
所以说,在柴荣看来,势力庞大的南唐反而不是最佳的攻击对象。对于南唐,他们最好的攻击的方式便是步步蚕食。
简单来说,后周军队可以派遣部分兵力在长江以北的淮河地区牵制南唐的机动兵力。同时,在南唐机动兵力出现瓶颈时,后周军队便可以先行攻占长江以北地区,也就是淮河一带。
在往期文章中,我已经说明了淮河对于南方政权的重要性,如果军队单方面防守在长江沿线,势必会遭到敌方水陆大军的协同攻击,而长江天险也就变成了易攻难守的地方。
所以说,防守长江,并不是死死防守长江这一条战线,而是需要更长的战略纵深对长江防线进行掩护,而淮河就是长江防线最佳的战略纵深地。
一旦南唐军队失去淮河,也就是失去了长江以北的战略缓冲地带,南唐也就变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后周军队可以随时攻入南唐的都城。
同时,因为后周处于中原地带,虽然占据了中原区域的关中地区,但是西部的汉中和陇右地区却被后蜀控制,后周的地理位置便十分特殊。
所以说,刚起兵时,周世宗便明确必须扩大原有的国界线,从而构建属于后周的天然壁垒,才能在先保证固有领土不受侵略的情况下,进而出兵平定南、北割据政权。
在对于后蜀的作战中,后周军队对于陇右进行大规模攻击,随后攻占了凤州和秦州,进而保障了后周政权西侧通道的安全。
随后,按照后周军队的作战计划,柴荣将兵锋直指南唐,在经过2年多的攻防战争中,后周军队攻占了南唐的门户-寿州,后周军队本可以一鼓作气彻底消灭南唐政权。
但是,周世宗柴荣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接受南唐的称臣书后引兵退去。柴荣为何要这样做呢?
首先,前文我们以后聊过,在和南唐的征战中,后周军队已经获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并且又占据了寿州,后周军队确实可以消灭南唐。
其实,柴荣并不傻,他知道最难纠缠的敌人在北方,也就是燕云十六州一带的契丹,他此时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来进行北伐作战。
同时,因为南唐政权已经在江南地区站稳了脚跟,一旦战乱起事,势必会造成南方的混乱,这也会给北方的游牧政权南下掠夺创造机会。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考虑,如果后周军队占据了南唐,势必要分出兵力来维持南唐的稳定,这样反而会削弱后周军队的整体实力。
假如说,这个时候后周军队在北方作战,南方又出现了叛乱,这势必影响后周军队的作战心态,南北腹背受敌,这并不是柴荣想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