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朝刚刚建立时,先北后南的战略,会怎么样?

北宋建立后,继承了后周的疆域,如果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先攻打辽国,可能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1辽国和北汉:辽国是渔猎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当时拥有十几万骑兵,军事力量强大,和北宋旗鼓相当。北宋如果先攻辽,不仅要面对强大的辽国骑兵,还要面对北汉的骚扰攻击,想要灭亡整个辽国是不可能的,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所以只能是以夺回幽云十六州,改善北方防御形势为目得。如果北宋胜了,辽国必不甘心失败,宋辽之间将面临长期的战争;如果败了,北宋的国力将严重消耗,被迫将主要精力用来抵御辽国入侵,短时间内无力南下。所以采取先攻辽的政策,由于辽国的强大无论胜负都会严重消耗国力,不利于统一南方。万一是惨败,南方诸国必将蠢蠢欲动,甚至和辽国勾结夹击北宋,北宋有灭国之祸。再说北汉,北汉国力弱小,但易守难改,如果先攻北汉,辽国必定来援,即使攻下了也对国力的增强没有多大帮助。

2:南方诸国:南方诸国都比较富庶,同时军力又比较弱小,除了南唐大都偏安一方,没什么野心。有野心的南唐自称李唐裔,想要恢复李唐,一度灭闽灭楚,又勾结辽国夹击后周。可是面对一代雄主后周世宗柴荣终究不如,被夺去了江北之北。被迫称臣纳贡,去帝号,实力大损。所以北宋可以较容易的平定南方各国,事实也是如此,而先南后北又可以夺取富庶的南方,增强国力,这无疑是比先北后南更高明的手段。

3北宋平定南方后国力大增,强于辽国。在辽国援助下仍轻易的灭了北汉,所以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宋太宗信心满满的攻辽,结果遭到惨败,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再也无力攻辽,双方又变得势均力敌了,因此长期对峙,形成又一个南北朝时期。如果不是柴荣病死在征辽路途上,应该可以攻取幽云十六州甚至灭辽,这显示了柴荣的军事自信,采取先难后易的战略。而后来的赵匡胤才能远不及柴荣,没有这样的自信,所以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战略。再后来的赵光义更是远不如其兄,只不过是弑兄篡位的小人罢了。

欣赴小蜜香约




这个开脑洞的问题其实也可以用事实作答

桑干河以南大部分地方已被后周世宗柴荣在959年攻取并掌控



先看契丹人对柴荣北伐的看法

“周主复北侵,与其将傅元卿、李祟进等分道并进,围瀛州、陷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垂迫固安,(辽幽州守将萧)温思不知计所出,但云车驾旦夕至,麾下士奋跃请战,不从。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温思以边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请亲征。会周主荣以病归,温思退至益津,伪言不知所在,步卒二千余人来拒,败之。是年,闻周丧,燕民始安,乃班师。”

柴荣959年从汴京出发北伐,仅42天便攻取三州三关,辽国守将唯一能做的就是请“睡王”亲征,骗手下将士说大队援兵马上就能赶到以稳定军心,辽国援兵到幽州附近也没敢对后周军队发起攻击。此时柴荣病重,后周班师,辽军不敢大规模追击,只做了做样子,派二千多步兵阻挡,又被打败。后周军压境时,大批契丹人吓得躲进山里,直到听说柴荣死后才敢回去。



宋人看柴荣北伐

“戊申,定州节度使孙行友奏攻下易州,擒伪命刺史李在钦来献,斩于军市。已酉,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是日,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破契丹数百骑于瓦桥关北,攻下固安县”

“六年,世宗北伐,次博州,(李)重进来朝,赐宴行宫,即命将兵趣北面,及世宗驻瓦桥关,重进与诸将率师而至,时关南已平,议取幽州,会世宗不豫而止”

辽国有援军,后周也有,平定关南后,李重进等悍将率兵马至,准备攻取幽州城,因柴荣病重而退兵。



其时燕云被契丹占领23年,燕云人心向汉

后周退兵时,幽云二十万汉民随军内迁

直到太宗雍熙北伐(986年),依然很多汉人愿意跟随宋军内迁



其时,辽国穆宗耶律璟(951~969年在位)昏庸残暴,滥杀至极,昼寝夜饮。大臣贵族频繁谋反,内讧不断,甚至有辽国大臣请后周北伐。

赵老大得到的后周禁军兵勇将悍,这帮人有事无事烤几十个胖子降兵来吃掉;抓几个酋长来断臂、割耳、削鼻,以图感化这些野蛮人……在后蜀南唐、湖南人看来,宋军才是“食人族”。



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迅速平定了后周宗亲大将李筠李重进,换上了赵家亲信。



燕云东南是辽国的一个突出部,在军事上处于不利位置,唯有坚城可固守。

天时、地利、人和,赵老大独得其二,地利算是与辽国共占。

若在宋初举国北伐,宋军的赢面极大




赵老大终身未对收复燕云做实质努力

南方各政权都比较弱,攻取南方,至少可保赵宋有地盘,有皇帝做。

如果先谋北方,万一兵败,五代也许就成六代了。不能做皇帝,赵老大是万万不肯的,哪怕万分之一的风险,赵老大也是不肯去冒的。






所以,柿子还是软的好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songchaogushi/4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