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能够偏安一隅,南明却迅速覆灭?


为什么南宋能够偏安一隅,南明却迅速覆灭?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如南朝与北朝,金与南宋。这其中的东晋、南宋是由在北方民族入侵中原后,南迁的原西晋北宋皇室和贵族建立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北方民族南侵,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原有的明贵族建立的南明,却没有能与之形成对峙的局面,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对此尝试着作了如下分析:

一、有没有可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笔者的回答是,有可能的。首先,清军入关时的兵力并不十分强大,八旗军总兵力不过十几万,就算加上降清的汉军,如吴三桂、孔友德、洪承畴等人的部队,力量也是有限的。而同一时期,明的残余势力,还基本控制着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区,甚至山东地区也有明的势力。南明政府建立后,仍掌握有大量军队,仅左良玉在武昌的部队就号称三十万,笔者估计,其实力应接近十万人,而福建的郑芝龙也号称带甲数十万,笔者估计,他也至少有装备精良的部队几万人,还有江南四总兵。除此以外,在李自成死后,李的大部分部下,如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人,先后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宣布向明政府效忠,前后有约二十万人。这些力量加起来是十分强大的。

其次,清八旗军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并不适应江南水网地区的作战,降清的汉军也多为北方人,他们缺少水师,长江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可以起一定防卸作用的。

因此,如果南明政府首先在危机面前能够团结一致,扬长避短,由占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配合,运送少量部队在敌后登陆,威胁其补给线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上船跑,在江淮地区组织积极防卸,同时发动和组织北方沦陷区人民开展抗清斗争以牵制敌人攻势,守住南京并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后来的郑成功北伐南京,依靠的就是海上力量。

另外,在两湖地区,可以由原李自成部队久经战阵的北方老兵为主力,配以原两湖地区的明军进军河南、陕西,联络更多的李自成旧部,在西北地区牵制清的力量。在西南地区,正确处理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关系,上策为结盟,中策为井水不犯河水,张献忠就算不答应结盟,和平共处还是有可能的。

二、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原因

1、在清军入关前,明就已经濒于灭亡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有人会说,在金灭北宋时,北宋也很腐败,人民起义不断。但需指出的是,北宋在金南侵以前还没有达到灭亡的程度,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的规模虽然都很浩大,必竟都被镇压了下去,而明在清军入关以前,实际上已被李自成大顺政权所推翻,就这一点来说,与西晋、北宋是为外族直接灭亡是有所不同的。

明从英宗开始,经武宗正德时期,到嘉靖万历时期,政治已腐败不堪了,其实在万历年间明就应该灭亡了,能拖到崇祯十七年真不容易。由于明政府的不得人心,因此当清军入关时,在北方遇到的抵抗并不激烈。这与金灭北宋时遇到的遍地抵抗烽火,大量忠义民兵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南宋得以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国长期无法完全控制北方,不敢大举南侵

2、南明内部过于腐败和不团结

金军攻入汴梁灭亡北宋时,按皇室谱牒抓走了北宋全部皇室成员,(注)只有徽宗第九子赵构因为以元帅名义在外招兵而逃脱,因此,他成为了北宋皇室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原北宋在各地的官员都臣服于他。赵构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虽然采取了跑逃主义的政策,但还在任用了一些人来抵抗金军的,先后有如宗泽、张所、韩世宗、刘光世刘琦张俊岳飞等。南宋初年(秦桧拜相以前),虽然主和投降派势力强大,但在政治上还不是那样的腐败。

而南明呢?开始时是福王政权,建立于南京,还基本能在名义上形成统一。可是福王过于昏庸,只知声色犬马,连赵构都不如,其父在河南时横征暴敛,人民狠之入骨,福王政权是不可能得到民心的。由于当时明分封在南方的宗室还很多,福王能够抢先继位,得益于马士英、阮大成及江南其它各总兵的拥戴,所以朝政由阮、马把持,而做为腌党遗患的阮、马之流,只为个人权势操心,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大肆打击如东林党人,排挤有能力抗战的大臣,如左良玉、史可法等。南明初期内部斗争十分尖锐,以至于左良玉要从武昌起兵到南京清君侧,可惜,左很快就病死了。面对强大敌人压境的情况还要打内战,这是南宋都不曾有的局面。

史可法守扬州,阮、马等坐视不援,当清大军到来时,争相投降,直接导致了福王政权的灭亡。福王政权灭亡已后,郑之龙拥立了明唐王为帝,而明鲁王则在绍兴“监国”,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在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唐王、鲁王在还搞正统之争,加上郑之龙等人和阮、马之流一样,完全是借拥搞政治投机,毫无远见,以至于唐王政权坐视清军攻破钱塘防线,消灭鲁王政权而不救,而当清军继续南下时,郑之龙又马上投降清军,使唐王出走被俘而死。其后,唐王残余势力、韩王、桂王等小朝廷继续争夺所谓正统,只是到后来,抗清主要部队都为敌人消灭后,大家才勉强归在桂王政权的旗下,但这时已为时过晚了。而北宋灭亡后,各种抗战力量却基本能团结在赵构的旗下。

原农民起义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可是各南明政权对他们并不信任,只是利用的关系,更有甚者,当李定国原为其效力时,竟遭拒绝,可见南明政权多么的可笑,在自身难保的时候,还要仇视农民军。其实,最后,如果不是李定国的坚持斗争,永历帝朱由郎可能早就完蛋了。

3、清政府比金政权更有政治远见

金政权对北宋的进攻,在很大层度上是为了掠夺财富,他们在北方大肆抢劫,还大量虏掠人口,目的只是为了到西夏换马,十个汉族奴隶只值一匹马,途中遭屠杀和冻饿而死的还占十之七、八,这样的做法当然更激起汉族人民的反抗。而清政府则不同了,早在入关已前,他们就任用了大量的汉族文人、学士,编制了汉军八旗和绿营,建立了以明政权为蓝本的中央和地方政权,他们进军关内的目的,当然是鼎定中原,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清政权入关之初,就废除了三饷加派,减清了农民负担。北方地主阶级则希望清军和他们联合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清政府于是宣布为汉族人的君父报仇,于是得到了北方地方阶级的支持。

清政府对降清的汉族官僚给与很高的官职和待遇,孔、吴、尚、耿等人皆封王,对各种抗清力量进行了大量的策反和收卖,使郑芝龙等手握重兵的将领不战而降。而对坚决抵抗的汉族人民,则采用血腥屠杀的办法来镇压,演出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人间惨剧,发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威胁。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政权入关时的统治者孝庄皇太后是杰出的政治家,多尔滚、多铎等诸王则具一定的军事才能,后来的顺治,尤其是康熙更是杰出的统治者,他们成功的消灭了桂王政权、“夔东十三家”、台湾郑氏,撤底铲除了明政权的残余势力,巩固了清政权,使之成为一个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明王朝内部的原因,使得南明没能成为一个割据、偏安的政权。这也是由当时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当时的中国历史发展还是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不是两个对峙的政权,历史的潮流是不移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逆转的。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songchaogushi/3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