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集古装剧《清平乐》铺垫充分,在大结局前夕先来一个“大结局前篇”做铺垫,这个不多见。让命运成圈,埋线69集,由于官家年少时的任性疏忽和命运捉弄导致梁家铺子家破人亡、骨肉分离的包袱终于抛出来了。
凡此种种,《清平乐》究竟是剧情拖沓,还是文火慢炖、充分铺垫的沉浸式表达?豆瓣上目前12万人打出6.8分是一项参照吧。该剧在豆瓣上高分开画后,评分一直低走,逐渐滑落。说明收视人群还是庞大的,而真正追剧到大结局的观众,却为数不多。
《清平乐》节奏是缓慢的,这与现状人们的生活快节奏是不吻合的。《清平乐》剧情如茶似酒,只有静下心来品尝,才能体会到宋仁宗年间官家的感情线、事业线和家庭线,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底蕴和人民生活状态。
《清平乐》大结局当晚,从众主演发文告别来看,大家对《清平乐》还是很留恋的,演出无愧本心。
1、王凯表示很庆幸能出演宋仁宗,正如剧中他对皇后所言“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想做官家的。
2、江疏影发长文告别曹皇后。官家驾崩时,江疏影哭戏很燃。
3、任敏感慨徽柔公主的境遇:“希望下次你再出现时,你的爱情是世人可以接受的。”
4、边程则透露梁怀吉是让他最心疼的角色(原著的结局也很凄美:徽柔死于分离后的第八年,熙宁三月的春天。 而怀吉为她守墓一生)。春风入梦拂开记忆的沙,过尽繁华,痛饮一场诉离话。
除去以上主创人员的情绪外,古装剧《清平乐》官家少喝一坛酒驾崩,大结局难受哭了。人死之前是会多少有点预感吗?为什么官家非要在那天半夜想看看以前的画呢?还秉烛夜谈、灯火也不戴个罩。
官家与皇后明明青年时心里就都有了彼此,却因为各种别扭矫情总是离心,死活无法相爱。主动权在官家,他死前告知真相,遗憾错过半生,也给这段感情作结。剧组这样处理,应该是在表达“双飞燕”的半生疏离,一世知己。
官家半夜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年轻时自己手作的3张书画。看着已经尘封了多年、他给曹丹姝画的画像,官家一时兴致盎然,让贴身内侍(镣子)去把皇后叫来,告诉皇后要带着酒,他想与丹姝醉一场。
官家喜欢喝皇后亲手酿的酒,从当年大婚夜、他误以为丹姝是丑女连洞房都没去的尴尬化解之后,就喜欢。曹丹姝最拿手的酿酒是墨曜,官家去她那里求的就是墨曜。
墨曜之名,应为名剑。《史记》“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感觉墨曜跟曹丹姝开国武将世家出身、英姿飒爽的形象很搭。曹皇后自己发明的酒叫瀛玉,是指这酒如水似玉一样清澈呢,还是像大海一样是黑色的?皇后酿造的两个酒一个名字是黑色,一个颜色是黑的,看样子曹皇后的本命色是黑色,沉稳大气。
与之对比的,是张贵妃酿的酒醍醁:是较清澈的浅红色酒。张妼晗就是红色的代表,热烈张扬,让感觉感觉她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真情女人。
清风楼的名产羊羔酒,成为梁元生的拿手酿制,这让之前卖蜜饯的梁家铺子给观众留下另一种念想。羊羔酒之前有人写过的,曹皇后亲自肯定,香醇,齿颊生香。
《清平乐》中令人垂涎的还有清风楼的镇楼名酒玉髓。玉髓或者玉膏自古就是美酒的雅称,令苏轼写出了《次韵赵令铄惠酒》,清澈透明色或者青色或者白色,纯净珍贵,适合天天逛清风楼的宋朝文人雅士。
苏轼《次韵赵令铄惠酒》曰:“神山无石髓,生世悲暂寓。坐待玉膏流,千载真旦暮。青州老从事,鬲上非所部。惠然肯见从,知我憎市酤。开瓶自洗盏,肴核谁与具。门前听剥啄,烹鱼得尺素。”
这么多醇美的酒名,而且都有出处,可见北宋时很多家都会酿酒啊。这繁盛的诗酒文化,是离不开海清河晏的社会大背景的。
官家生前曾经评价过石介的《庆历圣德颂》:“其实石介并不是在歌颂朕,而是在描写他心中所渴望的,但朕渐渐明白,朕做不到,朕能给朝堂的只是平衡,朕能给百姓的不过是平宁而已……”
或许宋仁宗驾崩前脑海里过电影一样回忆自己的一生,有后悔遗憾但无愧于心,而不是拼尽力气与皇后拥抱、而后死在爱他的人怀里。
1、在感情上,赵祯从小被大娘娘(刘娥)压制着,养成了隐忍的性格。大娘娘不允许他娶自己喜欢的人(把他喜欢的姑娘许配给了刘从德),而是让他娶所谓更合适的人(平卢节度使郭嵩的孙女)。这种感情挫败埋下了日后赵祯情感叛逆的种子。等亲政后大权在握,他就想弥补遗憾进行一次感情上的放飞自我,张妼晗是他的必然选择。即便官家最信任的是青梅竹马的苗娘子,也挡不住他内心的这次叛逆放飞。
2、在事业上,作为守成的君王,官家“仁、忍、人”还是很突出的。《清平乐》一开场,赵祯与生母李顺容就不得相见,私情与公心的对峙就此拉开帷幕、贯穿全剧,从未停止。代表私情的赵祯与代表公心的官家在同一个躯体里打架,但私情和公心真的不能兼顾吗?
面对司马光等司谏官在立宗室子为太子和公主夜扣宫门等事情上,官家感慨“君子们如此迫朕,难道就全出自公义?”其实未必,“他们想把我装在他们定义的圣君壳子里,还要把朕的女儿放入圣女的壳子里。这究竟是为了百姓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偏执呢?”
司马光以撞柱殉职相逼,官家把梁怀吉传唤到朝堂,怀吉原来就是梁家幼子,是当年卖蜜饯为生的梁家铺子里的梁元亨,是大宋子民的代表。官家任何时候也没有想着用怀吉的性命、去平息言官的议论。官家告诉司马光朝廷设立台谏,是要监督皇帝的权力,不可因私废公。而皇帝也是人,是有私情的。重要的不是装作无私,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找到那个私情与公心的平衡,如何处置好这份私心。
宋仁宗是勇于纳谏的,为了张贵妃伯伯的萱徽使,包拯可以谏言时喷他一脸唾沫。为了敞开言路,司马光可以当众数次顶撞他。官家一生,自囚孤城,换得个,清晏平衡平宁。
那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是词画熏染的理想之所。臣不做君主的傀儡木偶,君不做臣子的提线之主,不让主少臣骄,也不纵君强臣弱。让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一众名臣熠熠生辉青史留名。
3、在家庭上,官家最无奈的是无子可以继承皇位。如果上天眷顾,为什么要把他唯一的儿子最兴来给带走?自己一生勤政克俭,上天又为什么不眷顾?这是官家垂暮之年挥之不去的伤痛。
罢了,罢了,即便再有儿子,自己也没时间教他了。只能传位给宗室子赵宗实,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官家对他做皇帝的能力不是很看好。官家闭着眼睛告诉曹皇后:“宗实很聪明、也审慎,至少是个中人之材,以后做天子不会太差,至于能做到多好,也看命数。”
对于最疼爱的女儿徽柔,官家只能带她去看看四方城外做灯笼的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告诉女儿爹爹不可能保护她一辈子,告诉他司马光并非无情之人。
原来为了生活、必须日日辛苦劳作的扎灯笼小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忙活一年,等上元节时可以去看官家、娘娘和公主。为什么呢?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是官家、娘娘和公主啊”!多么纯真的愿望啊,而徽柔公主每天都能看到这些,甚至她本身就是小女孩的愿意之一,但是她很不快乐,她痛苦得要死。
徽柔与怀吉这种突破禁忌的爱注定为世俗所不容,两人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清平乐》大结局,怀吉与徽柔可以长久相处,这改动很暖心。这是在哪里安身?亭台楼阁、山清水秀的,还有孩童读书玩耍。继续留在那城里的徽柔已经做公主做了这么久,余生也只能继续做公主了。
两个人都还活着,能够在不远的地方默默惦念彼此,这个距离刚刚好。公主在嫡母和生母陪同下去看望心中念想,眼见他安好、就挥手转身离去。就保持这个距离,不会引起言官议论,遥望着相守一辈子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遥遥的一眼,知你安好,便可安心了,哪怕永世不见。
古装剧《清平乐》在官家处理完以上感情、事业、家庭中的私情与公心之后,就是营造那个下辈子还想当官家的人如何下线了。官家驾崩得很艺术!镜头唯美,心在灼痛、火在烧,画像在燃烧。偌大房间,只有紧紧拥抱着的两个人,却已经阴阳两隔。
官家本来是想找出书画来叙叙旧的,想与丹姝秉烛夜聊再醉一场,结果突然病发来不及说了。观众首先想到官家最后一坛酒没喝到,突然很难过.,然后泪目曹皇后“原来官家,那时心中就已经有臣妾了”的“别有幽愁暗恨生”。官家驾崩在爱他的人怀中,没有一句话,却难受哭了观众。
皇后曹丹姝拥着那个与她相爱相杀了几十年的人,一边撕心裂肺哭喊“不要,你不要走,你带我走”,一边安排茂则封锁消息、尽快善后,违令者斩。
皇后毕竟是皇后,那个端庄大气、遇事沉稳的女子,最终在表达她对官家爱恋的同时,还不忘记以国家大局为重,这与她酿造的墨曜酒很契合。
官家本意是驾崩前要再喝一口、与丹姝醉一场,颤颤悠悠的手却亲手打翻了酒坛子,酒精在燃烧,书画在燃烧,古装剧《清平乐》官家少喝一坛酒驾崩,大结局让观众难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