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大结局,官家赵祯一生仁厚,真是不愧宋"仁宗"的称号

古装传奇电视剧《清平乐》,正午阳光影业出品,张冠宙执导,王凯和江疏影领衔主演,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等倾情加盟。电视剧《清平乐》掀开历史画卷厚重的一角,带我们去感受北宋赵祯时期的风土人情和治世理想。

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存在感虽较弱,但他治世时期的大文豪却众多,语文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就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等;闻名古今的“清天大老爷”包拯也是赵祯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

一个时代的璀璨文化和科学发展是那个时代兴盛的很好见证。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是宋朝的,而且都是在赵祯在位时的文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出现在赵祯时代;宋代最聪明的两位科学家——苏颂与沈括,也都成长于赵祯时代。

这些文化、科学成就与赵祯以“仁”治天下密不可分。赵祯庙号‘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庙号为‘仁宗’的君主。“仁”字是史学家对赵祯的盖棺论定,也是儒家对一位君主的超高评价。

《清平乐》收官赵祯下线,盖棺论定,赵祯无愧“仁宗”称号,他的“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赵祯执政时对大臣言官们的“仁”

赵祯对言官有“仁者之心”,从不会因为言官直言进谏而对他们进行处罚。赵祯在位期间,言官可畅所欲言。赵祯很少发脾气,即使再累、再不愿意听,他也耐着性子把言官们的话听完。

赵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言官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哪怕是就差指着鼻子骂他了,赵祯就算心中有气,就算心中不赞同他们的看法,但也不会因为哪个言官说了过激的话就对他们进行处罚。

他总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言官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理解他,并认为他们是为了社稷,为了百姓,为了大宋,用一种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们。他也从不挟愤报复,相当有度量且有推己及人之心。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光屡次敢于直言不讳,甚至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方面,赵祯了解司马光的品行,知道他是位刚直不阿之人,确实是为了大宋好;另一方面,这跟赵祯从来不上纲上线,借机惩罚言官有关。这份宽松的言论环境,也是赵祯推行“仁”制的结果。

二,赵祯对大宋百姓的“仁”爱之心

赵祯一生未走出过四方城,对他来说,他了解的百姓就是他身边的内侍和宫女,即使他们犯了错,他也本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原谅他们。比如犯了错的张茂则,间接导致了怀孕的许兰苕死亡。张茂则觉得对不起赵祯,一专求死,赵祯还是原谅了他。

还有一次,仁宗散步回到仪凤阁,着急地对苗心禾说:“渴坏了,快倒水来。”苗心禾又心疼又奇怪,问赵祯为何不让内侍们伺候喝水?

赵祯解释说回头见他们没准备水壶,如果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受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够如此体谅下情,也真是没谁了。

对梁元生和梁怀吉一家因为自己而起的悲惨遭遇,也一直如鲠在喉,深深自责。他在位期间也是尽量采取措施减轻百姓负担,要求大臣们做到公、忠、能、廉,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三,赵祯的大爱之心,对非本国百姓的大爱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赵祯身上还有对人的大爱,他不仅爱自己的子民,推己及人,他也不忍其他国的百姓受苦。

在赵祯心中,人才是最紧要的。西夏称帝扰边时,双方多年战争,后大宋占优势,若大宋再多锁边一年,西夏境内定会饿殍遍野,在谈判的时候就会有更好的条件。但是赵祯不忍再见多处摞成小山的尸体,哪怕是西夏人的。

赵祯驾崩后,举国皆哀,夏和辽的百姓听闻也自发悼念;听闻赵祯死讯,辽国的耶律洪基知道悲痛不已,朝着大宋国土的方向祭拜。

赵祯这一生勤政爱民,为天下百姓殚精竭虑,力图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后世评价赵祯: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赵祯在位42年,对大臣及身边人宽厚仁慈,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在位期间名臣辈出,大文豪纷纷问世,大宋平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有了长足进步,宋朝达到一个科学文化文明发展的顶峰。

论能力,赵祯没有宋太祖赵匡胤有雄才大略;论学问,赵祯没有宋徽宗的多才多艺。但因他宽以待人,以人为本,以“仁”治国,才有了如此成就,他无愧“仁宗”称号。随着《清平乐》热播,“仁”治天下的赵祯,终是怒刷了存在感。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songchaogushi/2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