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王安石
《元日》是王安石的另一代表作,其诸多作品中,耳熟能详的有很多,如《梅花》、《泊船瓜洲》等都是千古佳作,元日的红火度也不亚于这些作品。《元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这部作品与以往的政治诗,咏史诗有着不同的韵味,作品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元日故事配画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部作品主要意思是:旧的一年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过去了,春风带着新的一年来了。每户人家兴高采烈的喝着屠苏酒迎接新的一年。太阳高照,人们将去年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元日》创造于王安石推行新法时期,1067年,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受到了神宗的器重和信任,最先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后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后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直至宰相一职。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直新年,新春来临,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喜乐融融,王安石触景生情,随即联想到变法后的美好生活,从而创作了这首作品。
《元日》这部作品表面是描写千家万户欢乐过新年的热闹场景,诗句中有爆竹声,家家户户换旧符挂新符,整个画面欢乐且万象更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作品深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推行新法的美好愿景,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整部作品词风欢快,情感积极,语言朴素情感真挚。
十五王安石
《十五》是王安石的其中一个作品,又名《将母》。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其作品以政治诗和咏史诗较为出彩,晚年时期其咏物作品也深得后人的喜欢。《十五》这首诗描述母爱,这种题材与类型的作品在王安石诗中独树一帜。
王安石画像
先来看看原文: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邗沟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一条古运河,母亲在邗河沟上,十五的月亮倍儿圆,母亲听到月夜杜鹃的声音,想起了离乡在外的儿子,南北相隔,深深牵挂。
古代的人为了事业背井离乡打拼,王安石也一样,考中进士后就一直在异地为官,古时候的距离太过于遥远,古时候的书信太过于缓慢。人们为了生计,为了事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在外游子思念母亲思念家乡,在家乡的母亲何尝不是对于自己的儿子牵肠挂肚。“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这是天下母亲的心和爱,王安石也不例外,他将所有的心境,将所有的爱都通过物化来表示了,世人通过读《十五》可以摸到母爱的温度,这也是王安石诗的魅力所在。
开篇讲述了母亲与自己的所在之处,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母亲留守在家孩子漂泊在外,讲述另一种形态,所以母亲是留家白邗阴,十五月亮伴随着杜鹃的声音,空旷而寂寥,夜深时期思绪辽阔,不管多远的距离牵挂依然在。
读史王安石
读史是一首七言律诗,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读史》作品收藏在《全宋诗》中。《读史》这部作品与王安石的咏史作品一样,是对于现实问题有感而发而创作的一首即兴作品。全文共65个字,内容深刻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王安石画像
引原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l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从古至今能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历经磨难的,但是他们的伟大事迹将会何人来记载呢?
处于当世当场的人都无法正确客观的将事情描述清楚,记不准确,那么后人就更说不清楚,道不明真相了。
史书记载的也有糟粕的,用文字叙述的内容记录的事实其实很难表达就像人们用绘画来描写人物肖像始终无法画出其精神气。
通过史书记载怎么能将圣贤人的思想全部记载完全呢?但是却依然有无数人抱着古典,不能醒悟。
首联讲述了诗人的忧虑,多少人为了能功成名就,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才能有所成就,这些努力过后这奋斗精神,如果没有后人为其记载流传那不是太过于可惜吗?
颔联诗人感叹,现在都讲不清楚了,千年后还有谁能道真相呢?
颈联表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为这些能人感到遗憾,历史真相不能得到完美记载。
尾联也是抒发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整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认为对于史书记载应该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样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在作品中诗人显然思想很顿悟与开明,他清新的认识现实社会,又能理智的看历史,看未来,可谓是思想独立有见解。
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享年65岁。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人称王荆公。王安石老家是抚州临川,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王安石从小就表现的与一般人不一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不仅天赋好后天也很努力,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塑造的王安石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此后也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王安石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没有好的职位他宁愿做地方官吏,直到被宋神宗任用后,期间他一直都在当一个小官吏,当过鄞县知县,当过舒州通判,当周常州知州等等多个地方官吏。直到1067年,新皇登基,王安石才得以重用,短短2年时间,王安石从一个知江宁府升到翰林学士再升到参知政事,最后升到宰相一职。
1069年,王安石提出变法,并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开始,王安石推行了数十项新法来解决一些列问题,其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经济改革,改善”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程度的损害了官僚集团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强烈的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熙宁九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位,开始了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写诗作画安享晚年,最后病死于江苏南京。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问题,北宋财政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与改善,但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了变法失败。但是我们不得不否认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政绩。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的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1076年为分界线(就是王安石罢相阶段),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
王安石的诗
前期(1076年之前):
前期王安石的诗擅长说理,而且有着十分明显的倾向性,其题材主要是针对社会问题,王安石的作品将社会中那些重大而尖锐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同时体恤民情,关注民生,替百姓抱不平。
1、揭示腐败题材的
代表作品:《感事》《兼并》《省兵》等
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揭示北宋王朝的社会矛盾,将积弱积贫,腐败等矛盾揭露无疑,对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真实内部得以揭露,从而为民担忧,展现其忧国忧民之态。
2、描写民怨
代表作品:《收盐》《河北民》等
将底层百姓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现实进行了揭露。
3、抨击文学
代表作:《试院中》《评定试卷》等
表达王安石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屑与怀疑,主张要培养实干型的人才。
后期是王安石罢相后,罢相后的王安石过的是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时候经历了大风大雨,世态炎凉,心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王安石的诗风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晚年的他过上了山水田园的生活,所以作品以写景,咏物居多,这和前期的政治诗有了很大的不同和转变。
王安石的诗后期有着一种闲适之感,虽然内容狭窄,但是其情感细腻程度却不狭隘,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代表作:《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