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以晃简介-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

胡以晃( 约1816——1856 ),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早年与洪秀全冯云山同谋起义。1851年(咸丰元年)12月在永安(今蒙山)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5月于天京(今南京)奉命西征,11月攻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围歼清安徽巡抚江忠源部,攻克庐州(今合肥),因功封护国侯,后进封豫王。1855年与石达开秦日纲击败湘军曾国藩,又随石达开转攻江西。次年在临江(今清江)病死。(一说死于杨韦事变)

人物生平

胡以晃(1816──1856)广西平南人。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地主出身。天国官员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为何震川)。早年参加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冯云山秘藏在平南县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义,为在附近思旺圩布防的清兵所困,他协助带领会众拒守,并派人往桂平金田村告急。旋得援军击败敌人,遂拥洪秀全至金田举行起义。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3月,抵南京。5月,奉命率部西征,克安徽和州。6月,过芜湖,占安庆。10月,取集贤关,继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攻占庐州。因功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6月,晋封豫王。不久,以六安失守,屡战受挫,革除王号,随石达开赴江西作战。1855年1、2月间,先后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寻归,守西梁山。封护天豫。10月,随石达开出师湖北,旋战于崇阳、通城一带,转入江西,攻克新昌、临江。次年1月,占领分宜、袁州、萍乡,所至有功。不久病死于临江。他的儿子胡万胜后来当上了“幼豫王”。 

人物家世

胡以晃广西平南罗文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正月初七日。胡家先代江西临江府人,多是仕宦富有者,迁到广西后,成为广西山区罕见的巨富。到了以晃父胡琛手,更以狠毒的剥削手段,“手创粮租四千八百石”,占有的山场田地,横跨平南、藤县和金秀瑶山三个县区。他建造了几座富丽堂皇的房屋,而今朱帘绣户已不存了,但画栋雕梁仍在。像这样阔气的大地主,别说在山区,就是广西的平原乃至城镇,当时也是少有的。以晃便是出生在这个家庭。在太平天国重要人物中,他是出身最富的一个。
以晃兄弟三人,他行二,兄以昭,弟以旸。胡琛在以晃不到十岁时死去,家产由三个儿子继承。兄弟们长大,为了讲排场,比阔气,家中落。后来又闹意见,分了家。以晃二十七岁时离开罗文村祖居,迁到大同里山人村结造庐舍居住。山人村的庐舍一座三间,河石砌脚,泥砖作墙,不过是山庄田寮,和他的罗文祖居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以晃读书不成,学习武艺,得进武学,成了一员武秀才。他曾上省应武举考试,武艺出众,因尾场考弓箭时,用力过猛,致硬弓折断,手臂扭伤,名落孙山。
胡琛与八峒公福社卓家有仇。老子结怨,儿子遭殃。以晃考试落选后,卓家一有机会,就对他奚落嘲笑。一天,以晃骑马路经卓家门口。卓家要他下马,他拒绝了。卓家人就把他拉下来,推到牛圈里,枷住颈脖,用镰刀剃了半边头发,再加上一顿毒打,才把他释放。卓家是八峒地区的土豪,与官府有往来。这一场欺凌侮辱,使以晃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复仇雪耻的火种。

结识洪秀全

洪秀全由于考试失败,仕进无路,复受土豪欺侮,无法报复。以晃于清道光二十九年秋冬间加入拜上帝会。这年十月十五日,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要以晃认实秀全为真命天子,和识得冯云山杨秀清等,共同“顶天报国”。天兄谕以晃说:“尔要识得三星(称洪秀全),识得三星,便是识得天父及我天兄。尔又要识得冯云山、秀清等也。”以晃答说:“识得”。萧朝贵既知以晃实信,十一月十六日,就到他家带他去朝见洪秀全。萧贵假托天兄下凡谕以晃说:“胡以晃尔现要同朝贵去朝王,特赐盔甲与尔,尔要紧谨口也”以晃对说:“遵命”。清道光三十年正月初四日,以晃到平在山说他要变卖田产,给起义筹经费。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叫以晃到面前来谕他说:“胡以晃算尔真草(心)忠草(心),能识得天父,能识得尔二兄(称洪秀全)也。但此事要秘密,不是非轻也”。以晃对说:“晓得”。二月初五日,以晃卖了田产得钱,与张维坤、谭应桂一同到平在山来进奉给洪秀全。萧朝贵又假托天兄下凡谕以晃等三人说:“胡以晃、张维坤、谭应桂尔三人有财宝进奉尔二兄么”?
三人对说:“然也”。
天兄说:“尔各要已家中也”。三人对说:“小弟等家中备办得起也”。
天兄问以晃说:“胡以晃尔真变田产乎”?
以晃对说:“真也”。
天兄说:“算尔真草忠草,见得天父,见得天兄,见得尔二兄也”。
天兄又说:“洪化山有人不遵命,自把自为,尔三人回去,要嘱各遵天父命,遵我天兄命,及遵尔二兄命也”。
三人对说:“遵也”。
天兄说:“兄弟不可逞高,不用赶紧,自然畀尔等有个天日。进退一句,万言皆总各要灵变,根底不可被人识破,讲话要关前顾后也”。
三人对说:“遵命”。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前,萧朝贵假托天兄圣旨要洪秀全、冯云山躲避。七月二十四日,以晃来金田迎接洪秀全、冯云山去山人村他家居住。山人村在山人冲中段。山人冲全长二十里,群山重叠,密林遮掩,荆刺满途,人迹罕至。冲南有双田口,冲北有大厄营,各距山人村十里,为与外界交通的坳口。洪秀全、冯云山密藏在此,是一个深山险坳的所在。十月初一日,金田打大仗,不久官府侦知洪秀全、冯云山在山人村。派兵前来,不敢冒进,在山路上遍插木桩,以防逸出,企图把洪、冯困死在山人冲。以晃率领冲内拜上帝会众严守坳口,派人翻山偷过清兵封锁线,走到金田告急。杨秀清带领队伍来救。十一月二十四日,打败清兵,迎洪秀全归金田,宣布起义。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十月,在永安州论功行赏,封以晃春官正丞相。时清军来攻永安州,要从内部攻破太平天国,招以晃弟以旸到军营来,叫他三番四次写信去劝诱以晃叛变。以晃大怒,把来信奏呈天王,回信痛斥其弟,和地主阶级家庭的关系一刀两断,粉碎了封建统治者的阴谋诡计。

庐州之战

太平天国癸好三(1853)年二月,建都天京。这年八月,西征军从南昌撤出长江后,其东归一路,即取安庆,进攻庐州。以晃被任命为攻庐州统帅。他率领军队从安庆出发,九月,克集贤关。十月,克桐城,旋克舒城,即向庐州进军。
清廷派江忠源做安徽巡抚,企图抗拒太平军。江忠源曾扼广西全州蓑衣渡、守江西南昌抗拒太平军,是湘军悍将。他先赶入庐州,以晃率太平军追到,就把庐州围困起来。
这时候,清廷派各路援军来救庐州:总兵玉山带滁州兵驻拱辰门外,陕甘总督舒兴阿带陕、甘兵驻冈子集,总兵音德布带滇兵驻枣林,江忠浚带湘军驻西平门五里墩。以晃审察敌情,知道要取庐州,必须先打败援兵,于是他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庐州环城七门,筑木城土垒,此击彼应,声势联络,把清军内外隔绝不通。他接着就向迫近拱辰门外的援兵先进攻,把玉山打死,滁州兵大溃。又连败舒兴阿、音德布两军。以晃既把援兵打败,庐州清守军益饥困,就在水西门外挖地道,埋火药用地雷攻城。十二月初十夜(夏历十二月十六夜)地道爆发,炸崩城墙。以晃指挥将士们在烟焰冲天、砖石横飞之下抢从缺口登城,克复庐州。江忠源从梦中惊醒,吓得魂飞魄散。他的随从背着他逃到水关桥,正遇着太平军进城,随从发慌,把他丢在地下逃命。他滚到桥下的古塘去,给水淹死。
以晃以克复庐州功封护国侯,改护天侯。甲寅四年五月,进封豫王。旋因在皖北战败,革去王爵,降为护天豫,调到皖南。以晃指挥军队克复太平郡、繁昌、芜湖等处,留镇西凉山,守卫天京近畿的要塞。九月,命赴援田家镇,与石达开罗大纲等在九江大破敌军水师。

去世

从下面的史料可知胡以晃的结局——
“(咸丰五年)十一月庚申朔,贼石达开、胡以晃大股自义宁窜陷新昌,……犯江西临江。”
曾国藩暂解九江围师,遣副将周凤山援瑞州、临江。调还湖口平江勇,助九江官军,扼贼下窜。分青山水师贺虎臣一军,驰赴省河,助江西水师。知府刘于浔防贼东渡薄省垣。饬罗泽南暂屯通城,牵制贼之大股。因疏言,据各路探报,此次贼犯江西,为伪翼王石达开及伪豫王胡以晃等率众内犯。”
十二月,“闻江西贼势猖獗,(彭玉麟)间关徒步行七百里,抵南康,曾国藩大喜,属领船三十艘,赴临江扼剿。”
“贼由湖北通城入江西者,以伪翼王石达开为首,伪检点赖裕新攻陷瑞州,伪翼贵丈夏(黄)姓,伪豫王胡以晃攻陷袁州……石贼久据临江,为上下适中之地,凶悍之贼,必萃于此。”
“(咸丰六年二月)甲午,刘长佑督田兴恕、梁开国等由醴陵进援江西萍乡,败贼于清山铺。……是日(庚子),刘长佑收萍乡,追毙贼千余,擒斩伪副疏附施天禄等,驻军十里铺。贼据守芦溪、宣风,未几,要瑞州、临江贼分道扑营,我军设伏败之。”
1.“(咸丰五年)十一月庚申朔,贼石达开、胡以晃大股自义宁窜陷新昌,……犯江西临江。”
曾国藩暂解九江围师,遣副将周凤山援瑞州、临江。调还湖口平江勇,助九江官军,扼贼下窜。分青山水师贺虎臣一军,驰赴省河,助江西水师。知府刘于浔防贼东渡薄省垣。饬罗泽南暂屯通城,牵制贼之大股。因疏言,据各路探报,此次贼犯江西,为伪翼王石达开及伪豫王胡以晃等率众内犯。”
十二月,“闻江西贼势猖獗,(彭玉麟)间关徒步行七百里,抵南康,曾国藩大喜,属领船三十艘,赴临江扼剿。”
“贼由湖北通城入江西者,以伪翼王石达开为首,伪检点赖裕新攻陷瑞州,伪翼贵丈夏(黄)姓,伪豫王胡以晃攻陷袁州……石贼久据临江,为上下适中之地,凶悍之贼,必萃于此。”
“(咸丰六年二月)甲午,刘长佑督田兴恕、梁开国等由醴陵进援江西萍乡,败贼于清山铺。……是日(庚子),刘长佑收萍乡,追毙贼千余,擒斩伪副疏附施天禄等,驻军十里铺。贼据守芦溪、宣风,未几,要瑞州、临江贼分道扑营,我军设伏败之。”
以上出自李滨《中兴别记》,石达开、胡以晃率军于咸丰五年十一月至六年二月(1855年底至1856年初),在江西临江、袁州、萍乡一带,与清军主力曾国藩、罗泽南彭玉麟及刘长佑等,开展了激烈的决战。可是二月以后,突然地再也看不见有关胡以晃活动的消息了。这就是说胡以晃很可能是这年二月中旬前后病死的。因为双方各路探报,通过旗号、告示,俘虏、间谍、截获文书等方法,很容易探知对方的主将姓名,故清方明确地报导了石达开在这年三月从江西调往安徽,又报道了石达开调走后江西军务改由黄玉昆主持。后来黄玉昆战斗阵亡,清方也及时掌握情报。胡以晃在此以前在安徽、江西一带活动,清方都有记载,为什么在石达开调离江西以前胡以晃突然下落不明了;又为什么石达开走后只由黄玉昆单独主持军务,而对一向由胡以晃、黄玉昆联名一起的这支主力部队,突然不再提及胡以晃姓名了呢?合乎逻辑的回答只能是在石达开三月初调走以前胡以晃病死临江军中,以致中止了他半生戎马的军事活动。
2.对照各地方志记载,情况也可互相印证。据《峡江县志》记载:“咸丰五年(1855年)十一月十六日,黄玉昆、胡以晃自临江来。”《新喻县志》载:“咸丰五年(1855年)十一月二十日护天豫(胡以晃)、翼贵丈(黄玉昆)由临江到罗坊。”《袁州府志》“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初一日,翼贵丈黄玉昆、护天豫胡以晃自临江来占城。”这些地方志证实胡以晃当时活动始终以临江为中心,且上述各条都把胡以晃、黄玉昆两人的名字联在一起,有时先称胡以晃、后称黄玉昆,有时先称黄玉昆、后称胡以晃,如形与影,紧联一起,而自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以后,各地方志记载黄玉昆时就不再提及胡以晃了。而且其他各省的方志上从此也再找不到有关胡以晃活动的记载,而且各地再看不到胡以晃署名的告示了。这决非偶然的。上述史料还告诉我们胡以晃跟石不跟韦。
3.清军战报记载胡以晃的最后一次消息,要算骆秉章所属刘长佑军在二月中旬在萍乡战役中缴获“护天豫”大黄旗一面。自此以后也再未见有关于胡以晃的报导。联系上述《中兴别记》咸丰六年二月条所记“刘长佑收萍乡”时,太平军自“临江来援”,清军“设伏败之”,两相比照,时间略同,可知所谓“走毙”,应即指这一战役中中伏败归临江以后不久就病死了,很可能参加援救萍乡时他是抱着病去指挥作战的。
4.曾国藩的奏疏也提供了重要证据。曾国藩当时是清军主持江西军务的首脑人物,对太平军在江西地区活动的主要将领行军路线,总是及时打听清楚并核实记录。可是他开初向清廷报告石达开与胡以晃、黄玉昆率大股进入江西,后来却只报告石达开于咸丰六年三月初离开江西时只带定少量部队,原先进入江西的大军主力仍留在江西作战。江西军务改由黄玉昆主持,不提胡以晃了。他的奏疏说:“江西贼势之浩大,党类之众多,臣前疏业已缕晰言之。厥后三月初间,逆贼石达开窜扰皖南,带去男妇三万余人,然多系江西新掳之民,非尽两广久从之贼。江西贼势,仍末衰落,八郡名城,久被陷落,……。贼以全力围囤江西,未尝有一处之暇隙,一日之松懈也。臣等查阅俘获伪文,参核各处探报,贼首之在江西主持军务者,自去年十一月至本年二月,以伪翼王石达开为主,三、四、五月,以伪翼贵丈黄玉昆为主。”可见胡以晃突然从敌人的奏疏中消失,也是在二月中旬从临江出征萍乡遭伏败回临江以后。在二月底三月初石达开撤离江西以前,胡以晃已终止公开活动。
上述史籍、方志、军报、奏疏。同样都反映出胡以晃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中旬停止活动的。把这些资料联系起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金陵续记》所记胡以晃病死在临江是可信的,时间约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中下旬,决不会迟于这年的三月初。也就是说,在天京事变爆发前的几个月胡以晃就已不在人世了。
另外,对胡以晃“病毙于江西临江府城”作明确记载的《金陵续记》一书,作者是当时的金陵(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人,此书内容以记金陵情况为主,于天京事变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过程有所述及,独不提胡以晃与天京事变有任何牵连。这一点也足以说明胡以晃在天京事变前已病死江西临江的消息是确凿有据的。而所谓由胡以晃告密挑起内讧的说法并不可信。按天京事变系由洪秀全等仓猝发动,并非于几个月前就决定发动这场事变的,那么,几个月前在前线指挥对清作战的战斗中病逝的胡以晃,怎么能参与这次突然袭击呢?至于说胡以晃因参与内讧而被镇压处死,那更出于以误传误。石达开所部各军全未参与屠杀杨秀清的事变,便是明证。
造成误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布列治门对内讧后处死三个主要领导人一事作如下报导:“除韦昌辉外,尚有其他多人伏诛——尤其是两个高级首领即排班第七、第八者。……为我叙述两王内讧事的两个洋人(其中一个叫肯能)的上司,即在此役被难者。”这位“排班第七者”的洋人的上司是顶天侯秦日纲,洋人肯能描述(由麦高文记载)说:“天京派兵把顶天侯带回,即行处斩。顶天侯之处死刑也是应翼王之要求的。”那么与这个“第七位者”的顶天侯秦日纲一起被诛戮的“第八位者”又是谁?
这点在清咸丰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清军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的奏折中有提及。他向清廷报告太平天国在诛韦昌辉之后,并将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镕于十一月初一日,即太平天国丙辰十月二十二日诛死。这份档案的发现,恰恰是对布列治门所报导的三名伏诛者作出了具体的注脚,即挑起内讧有较大罪过而伏诛的是韦昌辉(第五位者)、秦日纲(第七位者)和陈承镕(第八位者)。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qingchaorenwu/huyihua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