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迁都 为什么苏轼说周平王东迁洛阳是周朝最大的失策?

请问: 为什么苏轼说周平王东迁洛阳是周朝最大的失策?苏轼: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为什么苏轼认为平王东迁洛阳是周王朝最大的失误,也是周灭亡的原因?

由用户 欲云谈史论今 提供的知识:

苏轼此论,是基于两点认识:

其一,土地是根本,不可轻易失去。《史记·匈奴列传》里的冒顿,宝物可以失去,爱妃可以失去,但土地却是寸土不让,最后因土地而一举灭了东胡,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其二,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要想继续维持必须要保证足够的士气。平王东迁,是向敌人示弱,整个国家已经失去了战胜外敌的信心——这是最致命的,所以苏氏在文章中才会强调:“其余避寇而迁都者,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然而,苏轼此论偏重于说理,却是忽略了“平王东迁”之实。也难怪,秦汉以后,都视周平王政权为正统,完全忽略、甚至不承认西周灭亡后还存在一个“二王并立”时期,基于错误的史实来分析周代兴衰,难免就会失之偏颇了。

平王东迁,绝不是简单的为避戎狄而“弃文武成康之业”。平王政权要想生存下来,东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竹书纪年》记载,周幽王八年,废申后立褒姒,周平王因此而奔西申。按干宝《搜神记》,周幽王生于宣王三十三年,那么他继位时才不过十四岁。十四岁的少年,七年后有了两位儿子,他的儿子能有多大?推算下来,周平王奔西申时顶多不过七八岁。七八岁的儿童虽然知事,但仅凭他一人想从周王都出逃,跋山涉水逃至遥远的西申国,几乎不可能。因此,所谓“平王奔西申”,并非完全是他个人意志,必然是被人怂恿挟持,而挟持者很可能就是申侯或申后。

不管平王本人是否愿意,“平王奔西申”后,立刻就上升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本来,立谁为太子,虽然有“立嫡立长”的传统,但毕竟是天子家事,外臣有建议权,却无决定权。周幽王废申后立褒姒虽然不合传统,也表明了周王室疏远西申国之意,却并不代表着周王室要与西申国为敌。毕竟,喜欢哪个儿子,是周幽王家事。但是,西申国势力居然挟持七八岁的平王到了西申国,这意味着西申国确有图谋不轨之意。有学者甚至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认为西申国将平王劫持到西申后,立即奉平王为王,号称“天王”,与周幽王分庭抗礼!

不管七八岁小孩是否真的被西申国立为“天王”,“平王奔西申”一事恰恰证实了西申国心存异心。西申国与周王室之间,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双方都在为这场大战做着精心准备,《今本竹书纪年》记载:

“(幽王)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

申侯拉拢西戎与鄫国,周幽王则在太室结盟诸侯——这里的诸侯,应该是指关中平原上的诸侯。不管诸侯来自于何处,周幽王在大战之前特地举行盟会,正说明此时诸侯人心不稳。诸侯人心浮动的原因,传统上认为是周幽王的乱政,但个人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改革造成:周宣王的“不藉于千亩”改革让老一代分封诸侯离心离德,“太原料民”又得罪了大多数新兴权贵(详见本人头条号文章《昨日因、今日果:突破常规视角看周宣王为何中兴不兴?》)

此后不久,周幽王率领大军围攻西申国,想要回儿子周平王,但西申国坚决不给。第二年,即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鄫人从回中道杀入渭河平原,一举灭了西周(详见本人头条号文章《试解千古之谜:还原灭西周真凶,探寻犬戎灭西周路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时渭河平原上的诸侯纷纷逃出关中,镐京都城几乎完全被摧毁,已不可恢复。

周幽王一死,关东诸侯国随即立幽王之弟携王姬余臣为王;而西申国也立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从此,历史进入了“二王并立”的时代。

对于平王政权而言,虽然可能并非平王本人意愿,但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历史纠纷。作为有弑父嫌疑的政权,并不被诸侯所公认。古本《竹书纪年》所记申、鲁、许三国诸侯立平王,学者们认为可能是西申、曾(或吕)、许之误。承认平王政权的诸侯之少,显而易见。呆在西申的平王政权,当时被视作弑父篡权,携王姬余臣政权才是天下诸侯公认的正统

只不过,数年后携王政权突然失去了人心。失去人心的缘故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也许是携王本人的暴虐无道,也许是拥立他的“虢公翰”过于挟王自重,总而言之,携王政权慢慢失去了人心。《系年》记载,“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关东诸侯中,对携王政权最为不满的,要数晋文侯和郑武公。大约是周幽王被杀后九年,晋文侯直接跑到西申国,把周平王接到泾水流域周人残存的一个军事要塞——京师。京师,也就是豳,是古代周人最早的栖息地。(《系年》)此时,渭河平原因为战火,基本上为周人抛弃,已成一片废墟,无法立足了。所以,晋文侯只能暂时将周平王安置在京师。此时,周平王年近二十,在脱离西申国控制后,开始有独立自主意识。但平王政权实力孱弱却是必然:仅仅依附京师及其附近周人残存的几个军事基地生存,西申国及犬戎为周人所忌,并不能作为长期依靠。更何况,西申国之所以对西周特别重要,就是防范犬戎;如今犬戎都已占据渭河平原之内,西申国的存在,对于周人也就无足轻重了。

这种局面之下,还指望周平王能立足渭河平原来复兴周王室,是强人所难:西申国不足为恃,中原诸侯虽然对携王政权失去信心,但大多未必就承认平王政权,他凭什么在渭河平原内赶走犬戎、复兴周室?

相反,只有东迁洛邑,才是平王政权的唯一出路。

关东虽然有一个携王政权,但是晋文侯的出现,证明了关东诸侯已经对携王政权不满。作为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有资格继承王位,当然周平王也必须表现出与西申、犬戎拉开距离的态度,才不会被中原诸侯强烈排斥。《史记·秦本纪》中,周平王怂恿秦人攻打犬戎,可能就是周平王为了让中原诸侯接受自己,作出的一种政治姿态。可是,这却成了秦人崛起的一大机遇。凭借周平王这一承诺,秦人历经数代人,最终赶走犬戎,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后来还吞并了六国,最终取周而代之。

秦取周而代之,这是后话。

在周平王被立京师之际,为求得生存,东迁已是必然之举。然而,携王政权虽然不得人心,但还未丧失根基。此时,周平王政权虽然获得晋国支持,依然不敢轻易东迁——东迁就意味着深入虎穴。随着郑国吞并东虢国、郐国,携王政权最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消失,已经是摇摇欲坠。这时,平王政权才正式筹划东迁事宜。大约是在公元前759年,周平王从泾水流域的京师(今陕西彬县)东迁洛邑,秦人负责护送。在路上,周平王对秦人说:“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自己既然无力夺回关中,还不如笼络秦人,让秦人去抢占这块风水宝地。

周平王东迁九年后,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再次出击,杀死了携王姬余臣,彻底消除平王政权威胁。从此,平王政权成为周王国天下唯一合法政权,正式成为周王国天下之主。

所以,在评价晋国和郑国对平王政权的重大作用时,后世周王室才会说出了“我之东迁,晋、郑是依”的话来。

苏轼没有深入了解两周交替之际这段复杂的历史,才会得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的结论。

由用户 云卷飞山 提供的知识:谢邀。

平王东迁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大事件,决定了华夏民族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单从周王朝统治来说,正如苏轼之说是最大失策,自此周天子沦为普通诸侯,彻底失去了对各诸侯的控制。但是,此时一无所有的平王,连卫兵都靠诸侯提供,吃没吃,喝没喝,连住处都没有,你让他搭帐篷,盖草房,然后骑马上阵,收复失地?因此,先找人顶包,给秦画一大饼,这地打下来就你的了!再找地安顿,徐图发展,是他唯一选择。

秦之先祖本在齐地,因在周灭商时站错了队,被罚去西边苦寒之地秦地养马,几经打拼有了些基业,这次秦襄公护驾立了大功,正式成为诸侯。但平王给的只不过一个空名号,能不能成事还在秦自己。于是秦家几代公侯拼死搏杀,几任公侯死于战阵,终于成为西部大国。

这边周天子东迁洛阳,虽已安稳,但图发展的土地没有了,又不能不维持天子威严,只好借贷度日,因此有了‘’债台高筑‘’的成语,逐渐沦为笑柄。各诸侯国受压变小,各自发展壮大,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终于迎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好局面。

平王东迁,于周家天子来说,是彻底没落的开始;但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凤凰涅槃,伟大辉煌的开端。

由用户 老帅出马 提供的知识:苏轼说的周平王东迁最大的失策是让秦国迅速崛起,如果待在原地,秦国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监督之下,兼并他国土地的事情就不敢明目张胆地干。也就一时半会强大不起来。

但是,因为周幽王和褒姒已经把天下的诸侯折腾得筋疲力尽了,大家对周王室已经失去了信心,即使不东迁,也难以恢复往日的威信,秦国也许会受到抑制,但楚国也有可能会取代秦国的位置。

再说,周平王东迁也是出于无奈,他杀了自己的父亲,街坊邻居无人不知,身边大臣也是一清二楚,看着他父亲住过的房子,每天晚上都做着噩梦,戴着他父亲戴过的王冠,时时刻刻都感到头疼,所以,待在西京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另外,这场历史事件的幕后操纵者是周平王的舅舅申侯,他为了救外甥一命,联络了几个诸侯把周幽王和褒姒杀了,貌似打了个抱不平,但弑君的那口“大锅”总归是要背的,西京大街上的人都认识他,一见他就骂,他只能待在家里,根本就不好意思上街玩耍。

最后,大家一合计,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环境,便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历史没有假设,都是命中注定。

由用户 脚踏一枝梅 提供的知识:苏大学士的见解末必就高明。西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事出有因的无奈之举。千金难买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西周末代王),拟废王后太子重立宠妃褒姒及其子,原王后的老爸申侯大怒,以重金联合犬吠杀进镐京,外死幽王并将褒姒赏给犬吠,犬吠在京城烧杀抢掠满载而归。這位差点被废的太子即周平王,见镐京一片废墟,周天子的原封地尽为犬吠等瓜分,无奈之下他只好东迁洛阳。临走时,周平王给秦国君许诺,我的旧地分封给你了,但这实乃空头支票,后秦君经搏杀赶走犬吠逐渐强大起来。周平王迁都后,靠借钱(债台高筑的由来)维持体面苦度日子,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周朝名存实亡),周天子势弱而诸侯势大,历史进入春秋和战国时代。苏轼一竖儒,不明情形,实为纸上谈兵耳。

由用户 关东侠客 提供的知识:西周末年,周幽王笼信\褒似,荒于国政,烽火戏诸侯,威信丧矣。幽王废太子宜臼和王后,立褒似为后,姬伯服为太孑。引起周幽王岳父曾侯愤怒,联合东夷朱国和犬戎联合攻入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抢走镐京财物和褒似。此时,镐京残迫无法立足,犬戎虎狼之心也,虽时可以卷土重来。周王室丧失威权,没有诸侯保护,被灭是迟早的事,迁洛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延长了周五百一十五年国祚。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国晋国帮助下才完成东迁,根本无力自保,临行前感激地对一直扶侍自己的马倌秦非子说周故地就封给你了。实际上这等于空头支票,如果取下来是你的,打不下来不关我事了。秦人来自东夷久居西戎民风强悍,几代先王战死在疆场,秦人的天下是一刀一枪几代人流血牺牲打下来的。秦人挡住了犬戎发展,守住了华夏西大门,中华文明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中国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统一国家文明才能发展持续,分则一盘散沙,象欧洲那样小国林立,语言各异,则分争不断。秦的强势统一,开天避地中华之幸也。

由用户 摩利支天MLZT 提供的知识:1:《史记·乐书》:“郑卫之音,淫秽之音也。”《汉书·地理志》:“(雒邑)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憙为商贾,不好仕宦。”

民风粗俗龌蹉,不若陕人忠勇。古人曰:“长安重游侠”秦得关中,得其民,是成功之一。

这是周一大失策。

2:丧山河之利,以弱国自立四战之地。为智乎?

自古立足洛邑之地仅东汉尚可,其有二乎?

秦能闭门户独得巴蜀西戎之地,洛邑可乎?

洛邑天下中无非一个地理概念,让豫人吹捧若天神之地,可观史乎?

由用户 中华第一古都长安 提供的知识: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8c9c67bd46e1734d5852499d5c18829", "vname": "", "vid": "v02016660000bdoubc4pg623e2oeu7f0",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37.84,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9587037}, "ultra": {"duration": 137.84,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9034791}, "normal": {"duration": 137.84,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6602731}}, "src_thumb_uri": "a761000bdba0ee076755",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p0.pstatp.com/origin/a78d000b8c27fd876b3b", "vu": "v02016660000bdoubc4pg623e2oeu7f0", "duration": 137.84, "thumb_url": "a78d000b8c27fd876b3b", "thumb_uri": "a78d000b8c27fd876b3b", "md5": "a8c9c67bd46e1734d5852499d5c18829"} --}

由用户 强先森221 提供的知识:因为在西安干旱,地震,瘟疫,再加上被犬戎常年撕咬,再不迁都会被犬戎分分钟给咬死的!实在是在西安待不下去了,所以东迁物产资源更丰富的洛邑,这样又让大东周存在了415年,25位皇帝!后被秦朝所灭,但是秦朝定都咸阳,强秦没意识到周边的犬戎,才传了三代14年就被“犬戎”咬死了!

由用户 万物简史 提供的知识: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迁到四面都是强邻的地方,自然是失策。

在平王的眼里,西戎很可怕,殊不知已经不再遵奉他的阳奉阴违的诸侯们更是吃人不吐骨头!所以等待他的就是蚕食和慢慢凋谢。

假如他仍留在西部,并愿意像秦国一样筚路蓝缕,也许就没有秦国啥事了。

由用户 拿史实讲证据 提供的知识:失策?为什么问题不问成周平王为什么在沣镐呆不下去了?这种地域黑问题,跟洛阳有什么关系?

第一,沣镐被破,周天子在沣镐呆不下去。

第二,无论迁到哪里,结局都一样,与迁何地无关。诸侯坐大,天子失威。

在沣镐办的丢人事,混不下去了,拍拍屁股跑到洛邑,现在要甩锅?

由用户 井盖遇贼 提供的知识:

因为周公建造洛阳的时候,就是为了看押殷商顽民。洛阳实际上就是监狱之城,劳改之城。一个正人君子去劳改所会沾染晦气。所以苏轼认为周平王迁都洛阳是失策。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chunqiuzhanguogushi/1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