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道单纯评判孰对孰错的是非题,世事不止黑白,进退如何抉择,是非拷问人心。”上海京剧院制作、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版《春秋二胥》20场展演近日收官。
从原来的160分钟删减到120分钟,上海京剧院制作、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版《春秋二胥》20场展演近日收官。
新编历史剧历来是上海京剧院的“看家活”。 1988年推出的《曹操与杨修》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新编历史剧中的经典。这部作品突破了传统戏里对于曹操的雷同化塑造,将人格的冲突与人性的复杂置放于舞台之上 。2003年推出的《廉吏于成龙》取材于王永泰小说《清官于成龙》,也同样在题材上拓宽了京剧的文学性,在人物塑造上强调了人文精神。
对于观众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通过《曹操与杨修》知道了杨修,通过《清官于成龙》了解了于成龙。而这一次《春秋二胥》,又一个并不熟悉的历史人物登场了——申包胥。
申包胥和谁合称“春秋二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关于伍子胥最有名的一段故事就是伍子胥自杀时要求门客将他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要看着吴国灭亡。最后他预言成真,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伍子胥与申包胥同是春秋时期的大夫,曾经还是至交好友。论名气,却有着天壤之别。伍子胥一生堪称传奇,典故不断,而申包胥却是生死不卒,身世成谜。
新编历史京剧《春秋二胥》讲述的就是伍子胥(董洪松饰)与好友申包胥(傅希如饰)的恩怨纠葛。伍子胥本是受朝廷重用的忠良之后,家族无辜蒙冤,遭楚平王满门抄斩,他因此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申包胥却选择放下个人恩怨,捍卫国家,维护百姓。
剧中,申包胥因替好友伍子胥打抱不平而被楚平王关入死囚长达九年,直到楚平王之子楚昭王登基,面临伍子胥率兵攻城,危在旦夕,才想到了申包胥,请他出山说服伍子胥退兵。申包胥不计前嫌,在了解到楚昭王是一位明君之后,同意作为说客连夜前往敌营,劝老友退兵。
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 覆 )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伍子胥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把楚国灭了。”申包胥听了,并没有否定或者劝阻伍子胥,回答的意思却是:“你要复仇,我为你加油。但是你能把楚国灭了,我也一定能让它兴盛。”
申包胥短短的一句话,却表现出了“忠”与“诚” 。春秋时期,能人异士可以游走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华,并没有太多精忠报国的概念。因此,伍子胥因为父亲受楚平王陷害,出走楚国,投奔吴国,合情合理。申包胥对于伍子胥的勉励,不来虚的,相当实诚。
这是基于对于朋友复仇的理解和对于朋友做出选择的尊重,甚至他肯定了朋友的能力。申包胥又说“我必能兴之”,则是向朋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既不会出卖朋友,也不会背弃国家,同样他有着与朋友旗鼓相当的能力,而这份能力是用来肩负报效国家的责任。
当伍子胥攻占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逃到山里的申包胥还不忘派人责备伍子胥,可以算得上是不畏强暴、不卑不亢,也是念及旧情的忠言逆耳。为了复国,申包胥跑到秦国求助,遭拒绝后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感动了秦国君臣,这就是申包胥留给后世最有名的一段典故叫做“哭秦庭”。
在秦国帮助下,楚昭王复国,要封赏申包胥,他却坚持不受,逃进山中隐居。三十年后,申包胥出使越国,坚定越国伐吴的决心,并教了勾践三策。最终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伍子胥自杀九年后,吴国为越国所灭。当伍子胥和申包胥说出“复之”和“兴之”的时候,也不会想到结局会是这样。
不过,《左传》中记载的二胥对话并没有在《春秋二胥》中出现,剧中也未曾涉及申包胥逃入山中之后的事情。《春秋二胥》主要还是将故事放在了伍子胥攻占楚都之前,以历史上“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相比起申包胥为了楚国一再劝说伍子胥放下仇恨,伍子胥和楚昭王在剧中的人物个性、矛盾冲突更为鲜明。伍子胥一心一意要为父报仇,不惜在吴国隐忍九年,等待时机。
当他率兵来到楚都城下,得知楚昭王为他父亲和家人雪冤祭奠,在两兵交战的情况下,他只身前往楚都城内,在勇气可嘉的同时,也着重表现了他的孝,为后面复仇的疯狂作了铺垫。得知仇人楚平王已死,那种复仇无门的痛与恨,让伍子胥更为执着于复仇。就像《原野》里的仇虎得知仇人已死,但还是向仇人的儿子、自己的发小下了手。
伍子胥也会顾及黎明百姓,当他决定水淹楚都当晚,还是约见挚友申包胥,如实相告,固执地提出只要满足他鞭尸的要求,就可以撤兵。三百口冤魂压在一个伍子胥的心坎上,这样的深仇大恨,复仇成了他减轻痛苦的唯一出路。而鞭尸这样的要求对于楚国上下来说是一种侮辱,更是陷楚昭王于大不孝。
历史上的楚昭王可以称得上明君,而在剧中,楚昭王明知两军交战,为伍子胥父亲设立灵堂会引来非议,但于情于理他都坚持这么做了,并且举着灵位跪迎伍子胥。一个皇帝跪迎敌臣,需要多大的胸襟。但再大的胸襟也无法接纳鞭打自己父亲遗体的提议吧。
经过打磨修改的《春秋二胥》还增加了吴王阖闾的戏份。尤其是在申包胥前来劝说伍子胥的那场戏中,阖闾和申包胥展开了一场争夺伍子胥的拉锯战。每当申包胥说动伍子胥的时候,阖闾立刻就要坚定伍子胥灭楚的决心,这一来一去强化了伍子胥内心的挣扎与煎熬。
正如《春秋二胥》编剧冯钢所言:“这不是一道单纯评判孰对孰错的是非题,世事不止黑白,进退如何抉择,是非拷问人心。”如果“二胥”中的两位主人公的时间轴再拉长些,或许会发现他们俩就像从同一点、不同方向出发的两条弧线,最终又在历史的某一点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