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虽然在1340年亲政之后,实施了一些力图挽救王朝没落的措施,但其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以及包括顺帝在内整个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只能使元朝的衰落步伐加快。元朝统治者长期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公开激化,由此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敲响了元王朝丧钟。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至正十一年,在这之前,已有不少次农民赵义,虽然大都以失败告终,但都是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不可缺少的前奏。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不久韩山童被捕牺牲,刘福通领兵继续战斗,队伍也发展到10万人。各地响应着也都头包红巾,故称红巾军。随着红巾起义军的发展,各地的反元武装力量又相继据地称王,建号改元,由此形成了与元王朝相抗衡的群雄并立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反元武装有以下几支:
一是刘福通、韩林儿部。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建都毫州,国号宋,改元龙凤。刘福通以太保、丞要率军向四面发展。
二是芝麻李、赵均用、郭子兴等部。至正十一年八月,芝麻李、赵均用等率众起义,占领徐州。次年芝麻李败死,赵均用、老彭投靠在濠州建立据点的郭子兴。至正十三年冬,彭、赵称王,不久二人自相吞并,老彭死,赵均用得专兵柄。时郭子兴部将朱元璋已取滁州,郭遂移驻滁州。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父子相继死,其部遂尽归于朱元璋。次年二月,朱元璋攻克集庆,改为应天府,以此作为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地。
三是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部。至正十一年八月,徐寿辉举兵起义,十月,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自称皇帝,改元治平。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此时已攻占重庆、成都等地,听说徐寿辉被弑,遂自立为陇蜀王,议讨陈友谅。并于至正二十一年即国王位于重庆,不易国号,不改元。至正二十三年,明玉珍“受皇帝玺绶,国号大夏,改元天统”。
四是张士诚部。至正十三年五月,张士诚及其弟聚众反元,攻占泰州,并据高邮。次年正月,张士诚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改元天v。
五是方国珍部。至正十年,世以贩盐浮海为业的台州民方国珍兄弟“杀巡检入海为乱”,旬日间聚众数千人,进攻沿海州郡。其后,方国珍阴持两端,叛降无常,曾一度据有庆元、温、台之地。红巾军的沉重打击和元朝统治的严重内耗,终于使元王朝走到尽尖。至正二十八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宣告元朝灭亡。元顺帝北逃上都后,仍保持其政权,企图卷土重来,但败局已定。明军于1369年攻占上都,元顺帝又北走应昌,次年死。这样,元王朝的统治大厦至此就彻底地倒塌了。
朱元璋发迹史
皇觉寺僧人出身的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红巾起义爆发后投身郭子兴部下为兵,以战功由九夫长而作总管,逐渐成为郭部红巾军的一位中下级指挥官。至正十五年,刘福通迎韩林儿于亳州,建立宋政权,朱元璋被任命为左副元帅。至正十六年,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以大元帅独立掌军,一举攻下集庆,改为应天府。此后,他采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群雄并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当刘福通所部红巾军被消灭,元朝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徐寿辉与张士诚互相争斗,两败具伤的时候,积聚了相当实力的朱元璋却脱颖而出。继而,他在军事上制定了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打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1366年,朱元璋发兵进攻张士诚,并正式与红巾军决裂,年底派人把韩林儿沉入江中溺死。1367年先后打败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其后明军北伐,灭亡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