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号、定都邑:以前中国历朝所用国号,如周、秦、汉、唐、宋,都是渊源于当初封邑之名。到元世祖时候,在至元八年,采纳刘秉忠建议,取易经中 大哉乾元 之文义,建国号曰 大元 ,这是以文义为国号之始,这种创制,正是为一新耳目。
元世祖正式以燕京为大都(今北京),而以开平为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并规定饮时巡辕之制。盖上都为夏都,大都为冬都,皇帝春夏在夏都,秋冬在冬都。从地理上说,大都(燕京)是控制中国本土之政治中心,而上都(多伦)则是控制北方蒙古本土之政治中心。
二、制文字,定国政:蒙古人本来只有言语而无文字,自成吉思汗灭乃蛮后,乃采用乃蛮所用之畏吾儿文字作为蒙古文字。(畏吾儿即回鹘)到元世祖忽必烈,南 征吐蕃后,尊事吐蕃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八思巴博学多才,运用吐蕃文法,另造蒙古新字,也是拼音字,一共四十一个字母,又叫八思巴字或蒙古国字。属于梵文系 统,但为直书如汉文。(现存于曲阜孔庙之元圣旨碑,便为八思巴字)
蒙古初起时,除原始之民族迷信外,无所谓宗教信仰。成吉思汗对宗教虽不重视,但对各种宗教亦相当宽容。
所以蒙古兵到处蹂躏宗教之同时,也接受各种不同宗教之影响。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对一切宗教都很尊重,特设宜政院掌管佛教、回教、道教、也里可温教 (天主教)等。而在这些宗教中,最受国家尊敬者,是佛教中之喇嘛教。该教为西藏型之佛教,与中国型之佛教不同。忽必烈征服西藏时,颇得力于吐蕃喇嘛之合 作,同时吐蕃有一圣僧 八思巴 者,前来谒见,深为世祖所敬重。 八思巴 七岁,便能诵佛经十万言,藏人称为 圣童 ,其祖先世代,都是辅佐吐蕃国王,是 权威世家。后来元世祖即位,便将八思巴请来中国,尊为国师,而喇嘛教也就无形中成为蒙古人之国教。至元十一年,八思巴辞归吐蕃,世祖又延聘其弟 亦伟贞 为国师,从此成为定制,每逢一位帝师死去或回藏,便再自吐蕃延请一位帝师继任。
三、行政区划:元朝疆城,可分为四大汗国与元朝本部两个范围。元朝首都本在和林,建都燕京(今北京)
后,于和林置行中书省,自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其历代皇帝所真正统治者。仅有本部地方,所谓四大汗国,实际各自为政,自成一系统,而与元朝中央政府, 逐渐脱离关系。元朝本部,计分为三个区划:(一)为腹里,(二)为岭北,(三)为中国本部诸行省。腹里为京畿地方,包括今之河北、山东、山西、内蒙一部, 由中书省统治之。岭北就是外蒙古,这是蒙古人之发祥地,设岭北行中书省统辖之,省府设在和林。中国本部地方,则分设为十省统辖之,名为辽阳、河南、陕西、 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湖广,征东等省。地方行政是三级制,省下为路府州,路府州下为县。
蒙古初起,完全是部落组织,官制简单,大 别之只有掌管军事之万户统帅与行政之达鲁花赤两种长官,另外辅佐大汗之宰相,叫大必阁赤。世祖统一中国后,乃命中国学人刘秉忠许街等,模仿汉人,详定官 制,以宋为蓝本,而略加改变。中央以中书省总揽行政,以枢密院总揽军事,以御史台总揽监察,形成三权鼎立之中枢,颇似秦汉之丞相、御史、太尉三权分立原 则。元朝之宰相,名义甚多,曰中书令,曰左右丞相,曰平章政事,曰参知政事,都是辅佐天子以发布政令,而以中书令为首揆。亦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隶属于中书省。地方行政第一级是行中书省,其行政首长也和中书省相似,有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左右丞等。第二级是路府州,路府设有总管府为行政 机构,达鲁花赤下设有都总管、同知、判官。州县均分上中下三等,达鲁花赤下设州尹、同知、判官;县尹、县丞、县尉等。其官制最大特点,即无论中央或地方, 首长都是蒙古人,而以汉人南人为副贰。达鲁花赤者,为蒙古语地方行政长官之通称。
四、兵制: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征服金、宋,遂征发中国人为兵。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之民兵,谓之 汉军 在长江流域之宋人,谓之 新附军 :另外在辽东地方,有所谓 行军 、 契丹军 、 高丽军 ;云南有所谓 寸白军 ;福建有所谓 余军 ,都是地方性之乡兵。
蒙古人是人人皆兵制。汉人南人则为抽丁制,二十人或十人始出一丁为兵。兵役年龄亦较蒙古人为晚,大抵廿以上始充派兵役。蒙古特别重视工匠技艺人才,每征 服一地,常征取该地技艺人才,编为特殊部队,名为 匠军 。又为控制异族降将,尝收容降将子弟充军,福为 质子军 。世祖将禁卫军改为 五衙 ,正式定名 为 侍卫亲军 。又重新编定天下百姓之兵籍,并将精兵集中于中央为捍卫。腹里大河南北一带,派遣亲王统率蒙古探马赤军分别屯驻。远方如南海之地,则以汉军 及新附军屯戍。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所。从蒙古之地方军制与行政制度之配合看来,大元帝国,完全建筑在军事力量之控制上。另外蒙古赖以统冶其庞大疆 域,保持其全国政治军事与交通之联系,有一项最严密之制度,即是遍于全国各地之 驿站制度 ,蒙语为 站赤 。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可以称为一代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