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曹操的诚实:曹操专集之一

诸葛亮在《将苑》中也曾说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曹操在《述志令(一作让县自明本志令)》如此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盲“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 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弧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 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思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愿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本篇选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这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掌握了汉朝政权,并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就在他为进一步统一全国而作努力时,有人说他将篡汉自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为此,他写了这篇令(令,上告下的文书)以明心志,并奉还了大部分食邑(让县)。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剀切感人。他说自己起初只想作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阜,也不想多拥兵马。――如此再三说明白己的志向本不广。然后,他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 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封地可退,兵权不能放弃,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韦凤绢评论

本人认为,曹丕后来的所谓篡位应该说是水道渠成,没多大费力气的,老子曹操早给铺好路了,他没什么可做的了。曹操带领百万大军南征北讨,无论是手下将领还是谋臣们无不认为江山是俺们打下来,凭什么要还给一个什么都没有做过的小皇帝?还了以后不但荣华富贵保不住,命都得丢,皇帝掌权曹家的人都活得了吗?

王莽努力了半生,满以为虚伪的君子道德骗了全天下人,最终还是败在刘氏手下。天下人的行动证明汉高祖一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威力。曹操功高震主,杀伏皇后、 贵人,大权在握,还是不敢迈雷池一步,至死不过是魏王。只要拥有实权他并不一定要冒众叛亲离、天下大乱的风险去取虚名就实祸,当然到了儿子这一辈同样不能放弃权力,不然就有灭族的危险。想一想单单是曹操曾经杀了伏皇后和她的两个儿子、董贵人,汉献帝能饶得了他吗?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天下人心的归顺,曹氏最终都是肯定会代替刘姓。魏武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写道:“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仪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只要时机成熟,天下服从,那个帝位的取得不过是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只看魏文帝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时满朝大臣几乎全部顺从的形势便可看出,曹操去世之前已经几乎将所有的障碍帮儿子扫除。果然是若果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

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其实曹操早就已经没有退路了,或许逼汉献帝禅位,不论是他做还是他儿子孙子都要做,或者自己或者子孙傻到让位最终身死族灭,只看司马氏三代专权最终逼迫曹氏让贤便知。

赵匡胤为什么急于“杯酒释兵权?”因为五代十国是个武将的时代,开国皇帝原本皆为手握兵权的节度使,当时追求实力取胜。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在天下大乱的时代要皇帝相信一个或一群兵权在手的武将实在太难了,换你你也做不到。很多时代让位的皇帝可是连性命和家族都保全不了的,一个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皇帝怎么可能放任曾经导致唐朝灭亡和数十年战乱的藩镇继续扰乱新朝大宋的统治呢?除非他想昨晚睡得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头没了。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gushi/3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