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使者说了一句什么话?竟被曹操派人追杀

曹操作为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后世对他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代豪杰,他对待异己的手段残忍,这也是他为人所诟病的重要一点。

众所周知,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为曹魏兴起和三国鼎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统一了汉末动荡的中原,结束了北方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他曾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为北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身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的身上有着常人所望尘莫及的非凡气质,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多疑、嫉妒、奸诈形象的双重性格的神秘男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曾任丞相,后封魏王,为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三国志》等史书中,他颇受赞誉。但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以及近代戏剧的情节中,他却是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杀人成性的掌权者。为排除异己,他竟对皇亲宗室、汉朝功臣大开杀戒,在玉带诏事件中曹操残忍的杀害了董承王子服等人,便是最好的证明。

世说新语·容止篇》记录了曹操将见匈奴使者的一段轶事。匈奴使者即将访问大汉,拜见魏王、曹丞相。曹操本人虽雄才大略,但他的身高、相貌却远远跟不上其成就,故稍许自卑。《三国演义》说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魏氏春秋》说曹操“姿貌短小,神明英发”。东汉时的一尺大约在23厘米左右,七尺就是一米六出头。《三国志》对曹操的长相则一字未提。《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凡曹操的长相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也会是大书特书,想必是曹操确实是不仅个头不高,而且相貌平平,无甚特别之处,但脸上带着一股英气。这和今日首富马云的经典语录竟如出一辙:“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

当时,匈奴可汗派使者出使东汉。为了照顾自己和大汉王朝的面子,震慑远方的彪悍国度,也为了迷惑对方,曹操便让当时自己的部下崔琰(字季珪,此人高大威武,相貌堂堂)来假扮自己,接见外来使者,而自己则拿着把刀,充当侍卫,站在一张床边,静听使者与崔琰的谈话。

等到接见完毕,曹操派密探前去问那个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这人如何啊?”匈奴使者答道:“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意思是说,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站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匈奴使者绝非一般酒肉之徒,他来大汉的目的,一则表示臣服和友好,二则刺探大汉虚实。他通过细致观察和现场感触,认为大汉国藏龙卧虎,一个小小的侍卫竟然如此神武,气场竟然如此强大,甚至怀疑这个侍卫究竟是何来头。曹操听说后,担心自己伪装侍卫的事情暴露,破坏了对匈计划,于是派人在途中追杀了这个匈奴的使者。匈奴使者固然是个明白人,且不辱使命,但没有城府,口直舌快,一语道破,遂错了一招,也招来大祸。曹操一贯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立世,又怎么会轻易放过那个火眼金睛的匈奴使者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gushi/2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