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的节日 节 日(2008年清明节)

今年是我国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的第一年,假日新政作为一个契机,重新激发人们回归传统节日,探索中国节日的品格和意境。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其来历渊源,每一个中国节的背后都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人们都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祭祖,少有人知清明节原来是两个节日合并而来的,其实,扫墓本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和清明节起源于介之推一样,端午节同样也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世人皆知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国的节日很少出自宗教或者对神的崇拜,甚至不为王侯设节日,而竟为介之推和屈原这样失意的君子、忠臣定下了几千年不变的节日习俗,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的传统节日,绝非一场无缘无故的热闹聚会,也不是一场简单的吃吃喝喝,而是蕴含着“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穷理尽性”般的独特文化,并通过千年一脉的文化传承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人之本性的认知,对高尚品格的景仰。中国的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民族心理和审美文化。

于丹在谈到中国文化的意境时说:“古人云:‘沐春风思飞扬,凌秋云思浩荡’,春风一起自己就心情飞扬,秋云耸立就觉得天地气象浩荡。春花秋月在我们的生命中穿越,我们都能以心灵感知,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感知力却退化了。”中国节背后蕴藏着高尚而且浪漫的中国心,如今,对名利和物欲无休止的追求,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如期而至,而今天的我们,是否还像祖先那样在每一个节日里推崇高尚的品德呢?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民族总是需要铭记一些品质,并不断善于去感悟。我们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与其说是复兴传统节日文化,不如说是我们需要回归到那节日所寄予的高尚理想中去。

2008,让我们一起懂得怎么过节。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chunqiuzhanguogushi/1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