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小董的清明假期作业。清明假期,学校布置作业:搞清楚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来历。小董很勤奋地上网查资料。查了半天,兴奋地对我说:(ps:千万别问我,为什么从清明节和寒食节扯到介子推和晋文公了。)小孩子的概括能力还真强,一下子就把两千年来民间传说中最吸睛的焦点给拎出来了。从小董概括的两句话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里,情节的耸人听闻,价值观判定的简洁单一,人物正反的简单对立,都全了!牢牢了抓住了受众的传播心理,迅速被小董接受了。真是传播学的典范!!这故事太强悍,到底是谁做的策划文案?我赶紧翻故纸堆。发现这个超级文案的完整版,最早出自我们伟大的想象力专家庄子!!《莊子·盜蹠》“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从至忠、割股,到背之、怒去、燔死,一气呵成。我得膜拜下,以我近二十年媒体工作的经验,绝对写不出如此简洁易传播又情节曲折的文案。是不是得拜庄子为传媒学的祖师爷啊?OK,我太激动和嫉妒了。庄子在《盗跖》篇里写下的这几句话,在后世一点点发酵,越来越多的后人补充了越来越多的细节,最终成为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流传千古。后人是凭借什么来补充呢?我私下认为,向庄子学,用伟大的想象力补充。
补充的情节越细越完善,想象力越丰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正经史书都没有记载割股事君和火烧绵山,比如《左传》和《史记》,野史和小说里记载倒是很多。至于《庄子》,它是哲学书 + 文学书。这就是很多民间传说的特点:价值观简单,抓眼球,不费脑子,阅读体验轻松。但11岁的孩子,得让他干些费脑子的事了,不然就会去打游戏费眼睛。所以我把《史记》拿来费了费小董的脑子。《史记·晋世家》只在两个地方提到了介子推。一个是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回国,走到黃河邊時,跟隨重耳流亡的重臣咎犯對重耳说了一番话:史记·晋世家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咎犯是重耳重臣,十九年来功劳很大,总算苦尽甘来,好回去享享福了,这时他却对重耳说:这些年我陪你逃难,多有得罪,现在你咸鱼翻身,陪你逃难的人没啥用了,我就撤了吧。重耳说:我要是干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破事,让黄河河神收了我。说完就扔了块值钱的宝玉到黄河里贿赂河神。
一边的介子推就笑了:公子能回国是天命所在,老天的功劳,你们不过跟着逃了逃难,就敢以为自己有功劳,还向公子要钱要官,不要脸,跟你们这帮没品的人一起混真是侮辱了我。然后介子推就自己一个人躲起来洗耳朵,没和大家一起走。PS:求当时满船人(除重耳外)的心理阴影面积。史记·晋世家(文公)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下冒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文公環緜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重耳回国杀了侄子当了国君后,《史记》里就改叫他晋文公,晋文公坐稳宝座后就按功劳大小排坐次分果果,貌似介子推排名靠后,果果老轮不到。介子推说:臣下掩藏自己的罪过,晋文公还赏赐这样的小人,朝廷上下,没个明白人,都互相欺骗,没法跟他们混!这回连晋文公也一起骂了。骂完介子推就去了緜山,晋文公就把緜山封给他,表扬他是个善人。妈妈,介子推脾气很怪啊。我也觉得他好像很难相处。《中庸》里孔子说的“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的,是不是就是介子推这样的人啊?这个啊,你最好还是自己体会去。太史公对介子推有评价吗?我觉得有。在哪?在字里行间。啥意思?就是太史公没直接评价,但他说了什么,没说什么,用的什么字眼来说,前后还说了些什么,这些字里行间就有他的评价。史家的春秋笔法就是这玩意。没听懂!没听懂就对了,你11岁就懂了,会把我吓坏的。那你直接跟我讲,别字里行间了。好吧,不过咱私下说,别在公号上说了。为啥?太史公都不直接说的事情,我哪敢乱嚷嚷啊。最后是大家的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