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何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国力呢?

晋国秦国签订“夹河之盟”的第二年(公元前579年),白狄军队乘晋和楚和谈之机,出兵入侵晋国。但是强大的晋军马上以攻代守,反击白狄军队。并在交刚一役中重创白狄,以此一战捍卫其军事霸国的地位。
   晋国人认为是秦国人背后支持白狄发动战争的,“弭兵之会”结束后,晋厉公马上派出使者往返于中原各国。向各诸侯国发出照会,共同出兵打击秦国。弭兵之会 使得晋国的国际威望空前高涨,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和滕国八个国家纷纷响应,各自出兵以协助晋国。
  公元前578 年,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递交一份“绝秦书”。在这份绝秦书中,晋国历数自以来秦晋八十年的外交关系。将两国爆发战争的责任统统推卸到秦国人 头上,以作为发动攻秦战争的借口。吕相绝秦书是春秋时期一份著名的战书,写得很有气势,但不见得都是事实。
  晋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力量,也在于外交的成功。从这点看,晋国与20世纪的美国有些类似,推行霸权外交。中原诸侯国倒向晋国,是有些无奈。因为南方的楚国太强大,而中原诸侯国一旦失去霸主,便失去联合对抗楚国的力量,这点从去世后中原的混战可见一斑。
  那么晋国何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国力呢?
   这与晋国的权力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楚国的强盛在于一直是明君不断。从楚武王到楚文王,从楚成王到楚庄王,一直到楚共王,这些君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相比 之下,晋国则更多依赖众卿的势力。晋国的历史很令人吃惊的一点,就是人才辈出。其人才之多,可以说是春秋诸侯中首屈一指的。卿家的势力庞大,从始。 赵、狐、栾、先、和荀等家族此消彼长,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机制一方面使得晋国内部的争斗残酷而激烈;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晋国的人才鼎盛。
  晋国开始对秦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晋军的作战序列是栾书为晋军总司令和中军元帅,副司令为荀庚;上军司令士燮,副司令;下军司令韩厥,副司令荀;新军司令赵旃,副司令至。主力倾巢而出,不仅如此,还有齐、鲁和宋等八个国家的联军。真是军容浩大,令人望而生畏。
   一直被晋国死死阻挡在西部的秦国,即便想对晋国的“绝秦书”进行辩解的机会也没有,因为没有一个中原诸侯国肯听从于它。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与九国 联军决一死战了。秦军开进到麻隧,与晋国为首的联军对峙。虽然秦军以悍勇而著称,但双拳不敌四手。晋军占着人多势众,奋勇向前,秦军哪里抵挡得住?在联军 的打击下秦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秦军将领成差和护卫女父被晋军所俘虏。
  晋军乘胜追击,渡过泾水,一路追击到了侯丽才胜利班师。
  麻遂之战,乃是晋国对秦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进攻。而且在战争发动的时间上,充分利用了晋楚弭兵之难得机遇。此亦可见晋国将军们对战争宏观面的把握十分精准,战略思想非常明确。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八个诸侯,以形成绝对之优势,这都是麻遂之战胜利的原因。
  通过晋楚弭兵捞取利益的,不仅是晋国,郑国也想乘机捞一把。
  郑国与许国的恩怨未了,当初就是因为郑国进犯许国,许国将郑国告到楚共王那里,结果楚共王判定郑国入侵许国是非法的。一怒之下,郑国政府转而弃楚投晋。现在晋和楚实现弭兵,饱受战争之苦的郑国人喘了一口大气。对郑国来说,这是解决许国的最好时机了。
   公元前577年的八月,郑国军队在子罕的率领下对许国发起进攻。但出师不利,反而吃了一记败仗。郑成公亲自出马,再度强攻许国。毕竟郑国的军事力量要比 许国高出许多,郑军节节进逼。一直打到许国都城,并攻入外城。由于晋楚弭兵,楚国不太好出面干涉许国的战争。许国政府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楚国人身上,不得 不与郑国谈判,割让土地向郑国求和。
  郑国是属于晋国势力一方,而许国则是属于楚国势力一方。从许战争来看,晋楚弭兵的背后并非真 正的和平,战争仍然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楚国人很快就明白了,所谓的弭兵之议不过是晋国的一个幌子。楚国人倒是恪守着弭兵之议的约定,在晋国集九国之力打 击秦国时,楚国人没有出兵;郑国入侵许国时,楚国人仍然没有出兵。可是情况对楚国越来越不利了,不仅自己的盟国秦国和许国接连遭到打击,而且晋国的势力不 断膨胀。
  公元前576年春季,晋厉公在卫国的戚地召开国际会议。与会者包括齐国、鲁国、卫国、宋国、曹国、邾国和郑国,进一步巩固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楚国在盟友频遭打击的情况下,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楚国的强硬派人士岂肯甘心受到晋国的压制,“北进”的呼声越发高涨。连楚共王都不得不考虑重新对北方用兵,以打破弭兵以来对楚国的不利局面。在楚国内部 爆发了一场争议,坚决主张对北方用兵的是楚国司马子反。楚共王的弟弟子囊持反对意见,他说:“刚与晋国签订弭兵条约,现在就违背条约的内容,这不太好 吧。”子反反驳道:“只要有利就必须要及时出兵,不能受到条约的限制。”
  楚共王也认为如果再不出兵北进,那么楚国的成果将被晋国及其盟国蚕食得一干二净。公元前576年夏季,楚国终于调集大军对郑国大举进犯。楚共王亲率楚军主力,北上攻略,占领郑国的暴隧。继而突入卫国,一直进攻到卫国的首止城。
  楚国此番出兵,证明了弭兵条约不过是一纸空文,晋楚争霸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郑国,忧患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虽然与晋、楚、秦和齐相比,郑国只是一个二等国家,但军事力量仍然不弱。在遭到楚国的进攻后,郑国人居然令人吃惊地以攻代守。子罕率郑军向楚国本土发起进攻,占领楚国的新石。
   郑国这一次大胆的突进,令楚国人不得不重新评估郑国的战斗力。而屡遭郑国侵犯的许国政府,更是胆战心惊。许灵公坐卧不安,最后干脆向楚共王请求迁都到楚 国境内。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似乎尚未遇到此种尴尬的局面。以楚国之强,居然保护不了许国受一个二等国家的侵略。楚共王答应许灵公的要求,将许国迁到了楚国 的叶城,而许国原先的土地则成为郑国人的地盘。
  对楚国的北进,晋国高层也有不同的态度,晋国元帅栾书打算进行军事报复。但下军司令韩厥则认为,楚国悍然撕毁条约,必定会遭到民众的反对。晋国还是先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晋国还拥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就是吴国。
   对于吴国,晋国采取一手扶持和一手打压的政策,这个政策曾经引起吴王寿梦的不满。以至于在公元前582年晋国想拉拢吴国参加中原诸侯大会时,遭到了吴国 政府的抵制。但是晋楚弭兵,使吴国面对楚国军事打击的压力骤然增大了。在此局面下,晋国元帅栾书派遣士燮前往吴国的钟离城召开一次诸侯会议。与会者还包括 齐国宋国、鲁国、卫国、郑国和邾国,这一次,吴国也派出代表参加。钟离会议是吴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象征着吴国加入了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联盟行列, 这对楚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可以说晋楚弭兵三年以来,晋国占尽便宜。晋国先是集九国之力,重创秦国,解除了来自西部的威胁; 其次巩固了晋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的领袖地位;再者成功地将吴国拉入中原联盟之中,对楚国形成北面与东面的半环形包围圈。反观楚国,则处处被动。甚至其喽国 许国在郑国的打击下丧失信心,放弃原先的国土迁都到楚国境内。
  楚国要打破这种不利的国际形势,楚共王将突破口选择在郑国。但是与往常不同的是,楚国调整了策略。对郑国不是以打击的方式,而是以拉拢的方式。
   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郑国人,看清了一个事实,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是靠不住的。与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郑国的军事力量,便是在内忧外患中强大起来的。 细数一下,郑国在最近十余年内曾单独打败过晋国,也单独打败过楚国,还吞并了许国,这些战绩令人侧目而视。楚共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味强攻郑国,并 不是上策。最佳手段是以利诱之,诱使郑国脱离晋国主导的中原联盟。
  要怎么实现这个计划呢?
  楚共王决心做出重大的让步。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派公子成出使郑国,并带给郑国一个惊喜。即楚国愿意割让汝阴之地,以换取同郑国结盟,这个条件实在出乎郑成公的意料。在他看来, 投靠楚国与投靠晋国本质上并无不同。但现在郑国可以捞得好处,何乐不为呢?于是郑成公答应了楚共王的条件,背叛晋国,转而与楚国结盟。
  楚共王这一招确实高明,不仅获得郑国这个北进的桥头堡,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郑国崛起的军事力量。
   郑成公自己有些飘飘然了,吞并许国,获得汝阴之地,这是自郑厉公以来郑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了。但他意犹未尽,他将目光盯住了自己的邻国,也是夙敌宋 国。宋国与郑国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交锋,是在三十二年前了。当时郑军狂败宋军,生擒宋国统帅华元,缴获战车四百六十辆。看来郑国还不甘心充当配角,虽然不如 晋和楚那么强大,但也想当个区域小霸王。
  公元前575年夏季,郑国著名将领子罕,也就是在去年突入楚国占领新石的传奇人物率领郑军主 力对宋国发动进攻。但是郑军对宋国的军事实力过于轻心了,第一次交锋就被宋军打败了。不过子罕很快调整战术,耐心地等待战机的出现。宋军驻扎在夫渠,但在 守备上松松垮垮。子罕洞悉宋军的弱点所在,果断地再度发动进攻。宋军没料到打了败仗后的郑军居然还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一下子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两员宋军的主将都成为郑军的俘虏。
  郑国又一次获得大胜。
  但是郑成公显然有些得意忘形了,忘了还有一个强大的晋国存在。背晋、亲楚和伐宋等一连串的事件,让晋国对郑国感到无比的愤怒了。
   晋国政府首先命令卫国出动军队,进攻郑国。晋厉公是个崇尚武力的君主,他准备出动军队打击郑国,并不惜与楚国开战。对此晋军高层是有分歧的,以总司令栾 书为首的是主战派;以副司令士燮为首的是反战派。栾书力排众议说:“我们先辈辛辛苦苦创下基业,当上了盟国的盟主。现在不能让我们的盟国在我执政时失去, 一定要讨伐郑国。”
  至此晋楚弭兵协定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了。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chunqiuzhanguogushi/1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