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被政治耽误的发明家?孔明车、孔明灯…盘点他传说中的十大发明,只有这些是真的

「孔明车」跟孔明有关系吗?

「孔明车」就是脚踏车的台语俗称,但是19世纪末才出现在中国和台湾的脚踏车跟孔明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诸葛亮发明了超方便的「木牛流马」。

正史《三国志》中有详细地记载这个运输工具的尺寸、作法以及使用方法,但毕竟以前的书不是图文并茂的版本,而这个省力又能日行二十里的工具后来失传了,现在所看到的样貌都是后人根据文字描述推测出来的,有一说木牛流马就是牛马造型的单/双/四轮木板车,可能因为这个穿越千年的遥远连结,所以老一辈的台湾才会把脚踏车取名为「孔明车」吧!

人造版酷斯拉「火兽」

传说诸葛亮在平定南王孟获时,发明了一种外型似兽、朱红色、能喷火的「火兽」武器来对付孟获以兽为兵的战术。这一看就很小说情节,没错,这个事迹只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其他史书皆无提到。其实以当时的技术,诸葛亮要有能「喷火」的武器根本可以说是黑科技。不过这项武器「火兽」或是「木兽」,后来被日本光荣公司的战略游戏《三国志》作为当成攻城武器使用。

「地雷」领先欧洲数百年

三国演义》写道诸葛亮差点就用「地雷」干掉司马懿,当然故事中描写的地雷不是像一战中造成那么多人断手断脚的地雷,而是将能够引燃的火药(不是炸药)放在木盒子里,用竹筒相连作为导火线,但不料却因为天降大雨而前功尽弃。有关「地雷」的描述只存在于《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书是在元末明初,而中国最早有类似地雷的武器出现则是在宋朝,所以他在写作时放入这样的素材其实有迹可循,但其他史书中并无记载诸葛亮使用地雷。

瞬间搭桥过河「搭桥枪」

行军最麻烦的不是上山打仗,而是渡河,若想平安过河就必须耗费许多时间搭桥、建桥,非常浪费时间,对士兵也是很大的负担,于是诸葛亮就从古人的镰钩得到灵感,发明了枪杆很长、能透过咬合连接的「搭桥枪」。相关记载出自于慧皎的《高僧传》,此书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关于僧人的描写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除了此书,并无其他史书有「搭桥枪」的相关记载。

最早的半自动兵器「诸葛弩」

又称「连弩」,是一种架设在兵车上、或由士兵架在地上操作,可以连发好几枝弓箭。但这样的武器并不是诸葛亮所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就有类似的武器出现,只是他把这样的兵器大幅改良,一次可以连发十几支箭,杀伤力、范围也更广,所以连弩从此又称诸葛弩。在史书《魏氏春秋》中有相关记载,「诸葛弩」真的是诸葛亮改造成功的案例之一。

「孔明锁」还是「鲁班锁」?

都是也都不是!这种益智玩具叫做Burr puzzle,最早的记载是在《百科全书》中一张1698年的扉页,到了19世纪才在中国的书籍中出现。所以不管是「孔明锁」还是「鲁班锁」都对,但也都跟孔明、鲁班本人没有关系,是委名为这两位天才所发明。

「孔明棋」来自法国?

同样是委名的「孔明棋」(Peg solitaire),也叫做单身贵族或独立钻石棋,是法国大革命前夕,在巴士底监狱中的一名贵族囚犯实在太无聊了,把当时很流行的「狐狸与鹅棋」改成能够自己玩的版本,跟孔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来自诸葛亮的祝福「孔明灯」

关于「孔明灯」的传说很多,相传诸葛亮被困在四川时,以纸灯笼系上求救讯息放到空中而得以脱险,也有人说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名叫莘七娘的女子在福建做为联络信号,也有人说因为外型像诸葛亮的帽子才得名。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诸葛亮与孔明灯的关系,这个习俗的源头也多是传说,究竟真相是如何众说纷纭,已不可考。

馒头?蛮头?傻傻分不清楚

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后,为了不用人头祭祀而以面团包肉取代、称做「蛮头」的故事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出来的,虽然在宋代的《事物纪原》中也有提到,但原文开头便写着「稗官小说云」,显然不是出自于正史,且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七擒孟获」其实有争议,诸葛亮与馒头的关系当然也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八阵图」真那么神?连杜甫都赞美

虽然我们目前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都来自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但「八阵图」早在唐代杜甫就写下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句来歌颂诸葛亮,可见八阵图和诸葛亮的关系应该是真的有所渊源。

不过「八阵」的概念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是以掩蔽士兵及阻碍敌军的军事阵法,而诸葛亮在八阵的概念上加以改良,融入术数中的八卦,用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等指挥军队,由于阵法可以有多种变化、让敌军摸不着头绪,大大提高了军对的战斗力。

上述提了十个传说中诸葛亮的发明,勉强算是诸葛亮「发明」的只有三个,其实还有很多像是诸葛菜、诸葛果、诸葛神算等等,基本上也都是挂名。古人很常做「托名」这件事,为了增加自己文章的触及率而挂上知名度高的人的名字做为广告,而「诸葛孔明」就像是一种天才军师、可信任的象征,虽然这些东西都和他本人无关,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对于他的喜爱与推崇。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gushi/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