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三不朽”

三曹”与“三不朽”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这里,“三曹” 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而“三不朽” 则是“立德” , “立功” ,“立言” 三者。曹操三父子的故事,我们知之甚详。“三不朽”的故事则初见于《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的记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谓『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历来学者对三曹的评语甚多。而近代学者汪宏华把他们三父子与“三不朽” 挂钩的理论,则颇为新鲜。且看他怎样说:

  通常来说,『立德』是指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留于后世。此前坊间传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人做到了『三立』: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半个) 。我则以为『三立』的最高境界在于三曹。为什么说曹操父子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而且是想到做到呢?因为他们最初的名字中就暗含了三立之意。曹操很清楚名与字对人一生的影响,不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还要名以咏志。且看他是如何安名取字的。

  曹操名操,字孟德,二者结合起来看,操即为节操、操守;孟德为孟子之德。注意,是孟德而非孔德,孟德的精髓是仁政。盖棺定论,曹操尽管运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家手段,但毕竟没有篡汉代刘,晚节保全,当孙权劝他进位时,他说:『此小儿欲置老夫于火炉也』;当群臣劝进时,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之所以能三推而不为所动,就是因为早有预谋,自己的任务是专意施仁立德,另由儿子去夺位立功。

  曹丕名丕,字子桓。其中丕是指大;桓本义为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象征大功绩、高爵位。曹丕后来果然不辱使命,受汉禅位,登基做了曹魏开国皇帝-- 魏文帝,功业彪炳史册。

  曹植名植,字子建。《礼记· 檀弓》中有『四植谓之桓』,《周礼· 大宗伯》中有『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按此说法,曹植之植应是指支橕桓的木柱。但结合子建之建,植也该解作动词扶植,意即扶植兄长建立霸业。不过,曹操是不会只要求曹植陪太子读书,做曹丕的附庸的,其建还应通谏- 谏议、谏言。这样曹植在为臣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立的立言的使命。现在的问题是,曹操既然早就为两个儿子做好了职业规划,缘何后来又要他们竞争世子之位呢?唯一的可能是,以成功鼓动曹丕专一从政,以失败倒逼曹植死心塌地从文。所以曹操后来适时中止争斗,帮助曹丕削去了曹植的羽翼杨修等人。曹操深知三立德为先,且难以三全齐美,他是一边隐忍以恪守臣子之操,孟子之德,一边精心培养接班人。联想刘备,也是打算自己立德( 玄德) ,儿子受禅立功( 刘禅) ,但筹划和执行都不及曹操到位。满招损,谦受益,曹操的克制终究获得了超值回报,儿子曹丕不但耐住火炉炙烤做了位极人臣的皇帝,在治国方面也表现出了父亲所不及的雄才,短短六年,新制迭出,国富民强。另外曹丕在文学上也卓有建树,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第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典论》。书中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曹丕也像其父一样理智,始终以建功立业为己任,并不太在乎立言与立德。天将降大任于仨人,曹植失去了立功的机会,却收获了立言所需要的无限寂寞和忧郁,他出色完成了曹操和曹丕都热衷却没有精力顾及的不朽之文章。在三曹中,曹植的诗文无疑是上品,仅是一篇《洛神赋》就足以让后世高山仰止。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七步诗》还在立言中暗含了谏言,指出兄弟相争的背后是奸臣在挑拨离间,以图喝羹饮汁。曹丕立刻心领神会并赦免了曹植( 参见汪宏华新证《七步诗》)( 注:亦请参阅讲古集诗文篇的45.七步诗的新解读) 。

  以上可见,三立之间既有相互依存性,也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三曹之间亦然,根同生,叶各茂,其华烁烁。

  今日的汪宏华把曹氏三父子的一生功过,提升到这样的层次,的确新鲜。曹操如果泉下有知,可以无憾矣!不过,你对他的看法,同意吗?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gushi/4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