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徕安定思想
招徕安定思想的内涵,就是将敌对国家或势力上的其他民族通过怀柔、优惠、强制等手段迁移至自己领土或势力范围之内居住。招徕安定思想是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长期执行的一项民族政策,也是曹魏政权一直能够从容应付孙吴同蜀汉连年征伐的一个对策性政策,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为曹魏的不断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该思想的提出者是张既,提出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当时曹刘汉中之战,曹操失败,退出了汉中地区。刘备集团趁势占领了汉中,对关中三辅产生威胁。“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逼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从此以后,招徕安定思想就成为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长期坚持的一个政策。
其次,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长期对立战争使得中原汉族人口数量大为减少,汉族之外的人口成为了曹魏、孙吴、蜀汉三国发展人口的目标。蜀汉作为三国之中地域、人口、势力全面落后的国家,对于其他民族的争取是其一个既定策略。作为应对,张既提出招徕安定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是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西边防御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整个国家层面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在张既提出招徕安定思想前后,曹魏一直坚定的实行了这一政策,在具体的执行中,曹魏十分重视让其他民族成为自己的人民。郭淮甚至据此提出了与蜀汉争羌的想法,目的就在于使蜀胡交离,削弱蜀汉力量。在实际操作中,招徕安定思想既加强了曹魏的力量,也削弱了蜀汉势力的力量,效果良好。
最后,就这一思想转化为政策的影响来看。招徕安定思想在军事对抗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一思想招徕了大量其他民族,也为十六国时期民族动乱埋下伏笔。但是招徕安定思想的不足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执政者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很好的安置和对待招徕各部,未能达到安定的效果,把本应该分两步走的战略实施成了“烂尾工程”。
2.德化信服思想
所谓德化信服思想,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诚信思想,二是怀柔思想。一般说来,诚心思想是怀柔思想的手段和准备阶段,而怀柔思想是诚信思想的目标的良性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前后相继。
首先,就曹魏面临的局面来看,他们占有汉代十三个州的九个,吴蜀加起来一共才只有四个。在如此广阔的地域上,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要同匈奴、鲜卑、乌桓、羌、氐诸多其他民族打交道,其复杂程度,远超过孙吴同山越、蜀汉同南蛮、羌打交道。而且自己境内的民族也时常被吴蜀所利用,使用严厉的民族政策是不符合北方地区的安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在实践中贯彻德化信服思想,希图以诚信为基础,逐步达到怀柔的地步。
其次,从实践上来看,曹魏以诚信怀柔为主要手段。德化信服思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族之间诚信思想的一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再次,诚信思想是中华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思想。德化信服思想在民族关系实践中,应用最多的还是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钡氖逼冢在这两个时期的德化信服思想和曹操时期是一脉相承的。而德化信服思想和招徕安定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关联性的,可以看到汉族政权对于少数民族平和的心态和向往和平的愿望。
最后,从实行效果来看,德化信服思想帮助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很好的安定了其他民族的内心,从而使得从陇右到辽东的广大北方地域成为了曹氏集团和曹魏政权的稳固后方,为他们灭蜀和最后晋国三分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