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赦之不咎。然而,曹操却对几个有才的文人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言行举动,对他们上演了一场场侮辱、屠杀的惨剧。这让众人不由得发出疑问:标榜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何会这样做呢?
祢衡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但是他自恃其才,不知天高地厚,甚至目中无人,狂悖不羁。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丝毫不懂政治的文学青年,竟然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逊,大放厥词,引起了曹操的强烈愤恨和不满。对付这样一个不识时务、蔑视权贵的酸腐文人,曹操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那就是通过不命坐、令为鼓吏和不起身相送等方式,在礼法上有意怠慢,在人格上极力羞辱。
当然,曹操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他杀了祢衡,定会让其他文人心寒,于是他开始借刀杀人,派遣祢衡到荆州出使,结果因出言不逊被一介武夫黄祖砍下脑袋。
与三国愤青祢衡不同的是,孔融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官高名远,众望所归,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代领袖。名士出身的孔融向来看不起曹操,丧失地盘来到许都后,孔融认为自己是在为汉献帝做事,而不是为曹操效劳,不买曹操的账。这让大权在握的曹操觉得很窝火,萌生杀掉孔融的念头。但是由于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加上孔融的名声远播,曹操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便授意部下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将孔融杀害弃市,连他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第三个被曹操杀掉的人是崔琰,他虽然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的文人,但他却代表着当时整个贵族集团,也代表着聚集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阶层。崔琰表面上归顺曹操,但打心眼里不服,尤其是对曹操自封魏王这种僭越行为更是义愤填膺。对于经自己举荐却赞同曹操称王的门生杨训,崔琰忍无可忍,索性以前辈的口气给杨训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里面竟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反句。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将其关押。可崔琰在关押期间非但不老实,竟然还通宾客,门若市人,与那些不肯降服的士大夫阶层搞反动聚会和非法活动,这是曹操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于是利用文字狱的方式除掉了这位爱出风头的名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一方面实行唯才是举,吸收、笼络和重用知识分子,一方面又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用人原则。对于愿意臣服归顺于自己的文人,曹操可以给他们高官厚禄,可以与他们推心置腹,尊重爱护;可对于那些不肯服膺归顺,不愿与自己合作,甚至另怀心思的知识阶层精英,曹操不惜背上屠杀知识分子的千古骂名,也要对他们下狠手、下毒手,做到杀一儆百,肃清他通往帝王之路的阻碍。
曹操一生杀了多少人
谈到三国的历史,则不能不提到曹操,有很多史学家甚至说,没有曹操就没有三国,是啊,如果没有曹操,东汉末年那样的一个局面,也许就不是三国,而是十国、二十国,天下早已大乱不治,而刘备也许依旧只能奔走于各路诸侯之间,还要被各路英雄耻笑为织席贩履之小儿,也不会得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惊世评价而得以展露雄才了,而孙权,恐怕还没等羽翼丰满,就要被袁术等人灭之殆尽了,也就不会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雄距一方的气势了。正是曹操,消灭了那些割据称王横霸一方目光短浅的各路诸侯,同时也使刘备孙权这些真正的英雄得以从淤泥浑水中展露出来,演绎出一段近百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那曹操何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三国演义》却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曹操是个奸雄,凭借着奸和雄取得的成就,奸雄这个称谓曹操自己都不回避,可《三国演义》包括宋朝和宋以后的民间文人对这个奸雄的解释可实在不好了,奸呢,就是说曹操是个奸臣,篡夺天下,并且为人狡诈,这个说法对吗?中国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奸了?当时东汉末年,朝政混乱,百姓苦不堪言,东汉政府有所作为吗?又是谁平定北方恢复生产,使百姓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呢?所以,说曹操是个奸臣,篡夺天下,有何道理呢?!
我们看看宋以前的人怎么评价曹操,《三国志》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还有,唐太宗的《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所以说,曹操不是奸臣,更没有篡夺天下,说他为人狡诈,自古兵不厌诈,他狡诈是对敌人狡诈,准确的说是对那些趁乱而起割据一方盘剥百姓的各路诸侯狡诈,对这些朝廷真正的奸臣狡诈,这些各路诸侯都是巴不得天下大乱而获得自己政治利益的政客,而决不是有平定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而曹操对那些真正的政治家、英雄却从不奸诈,不然他怎么会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呢?并且还吐露了心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面对自己真正的敌手,如此而为,是小人之举吗?《三国演义》包括宋朝和宋以后的民间文人向来是尊刘贬曹的,尊刘无可厚非,贬曹则实不可取啊!那贬曹还有什么呢?那就是如何评价雄,小说中所说曹操的雄,则是指曹操如何杀人,甚至给人以杀人不眨眼滥杀无辜的恐怖形象,用以和刘备的宽仁对比,事实又是如何呢?
曹操一生确实杀过很多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不断,不杀人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关键是他杀的什么人,怎么杀的人,因为什么杀人,如果真是滥杀无辜,那肯定也是要遭到唾弃的。其实关于这一点,史学家、文学家、小说家以及很多文人都有过很多评论,有骂曹操的,有替曹操辩护的,各种各样的言论,别的不说,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到曹操这个人的魅力所在,三国的历史已过去一千八百多年,在这浩瀚的历史中,也出现过不少真正昏庸的统治者,杀人如麻更不在少数,而这些人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而曹操却总是被人谈起,评说其功过,他又没有象今天的明星那样炒作自己,这难道不是他的魅力所在吗?曹操杀的什么人?很多是他的死敌,要反叛他、谋害他、要制他于死地的人,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他又是怎么杀的呢?很多处以极刑,可是,中国历史上,就是刑罚很严厉的,东汉时期更是如此,腕目、刖足、凌迟、满门抄斩,这是当时是很常见的,到了唐代贞观年间,才对死刑控制严格,可东汉末年的动荡代就只能是这样了?至于他为什么杀人,那就是那样一个时代,他平定天下扫平四海,客观上就是需要武力,他的目的很简单,铲除他的死敌,为此而杀人。
其实谈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话是强词夺理,我也觉得是如此,因为历史上这样杀人的人不少,也不值得人们去评说,甚至不值得人们记住,而世人痛恨曹操,并不是因为他这样杀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杀了很多似乎并不是他的死敌的人,所以认定他滥杀无辜,而其中又有很多文人,所以为后代的知识分子所痛恨,正因为这些人的死,使得后代的知识分子的贬曹到达了极至。那么他杀了哪些文人,《三国演义》提到了三个:祢衡、孔融、杨修。其他人不提,恐怕是提其他人达不到贬曹的目的吧,那我们也就说说为什么杀这三个人。
其实祢衡还不是曹操本人杀的,说是曹操借刀杀人,借刀也罢,怎么着也罢,至少不是曹操杀的,说明曹操还是有胸怀的,而且看透了祢衡,知道他到刘表那、到黄祖那早晚必死,那祢衡是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很简单,要我说,祢衡就是中国行为艺术的始祖,艾未未都不如他,中共政权都腐败残暴到这个地步了,艾未未都不敢在国宴场合光着屁股给国家领导人看,人家祢衡敢,而且还敢对曹操破口大骂,更冤的是,今天的中共是彻头彻尾的流氓集团,打压艾未未,而当年的曹操和他的手下却是励精图治,去邀请祢衡展露才华一起安邦治国,你们说,曹操会怎么想?祢衡有才华,但他的才华都干什么呢?刘表也对他礼遇有加,他又是如何作的呢,对吧,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荀、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各个为国为民进言进策,帮助曹操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饱受诸侯战乱之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中原大地重新兴旺起来,而这时,祢衡在干什么,谁也不放在眼里,只会抓住他人才能不如他的地方,挖苦讽刺,如果他今天碰见中共这样的政权,这么做还有情可缘,可是他碰见的却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曹操,这么做那真是死有余辜啊!!曹操不亲自杀他,已经是宽宏大量了。
在看看孔融,一个自幼就有让梨的美名,同时又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并且人品俱佳,才华横溢的人。曹操杀这样的人难道还不遭人痛恨吗?问题是先看看孔融做了什么,举个例子,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攻破了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件事,就是把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纳为己有。孔融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就回去翻书,翻来翻去翻不到,就写封信问孔融,典故在哪儿啊?历史上哪儿的记载啊?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是讽刺他,大家看,曹操被人评论成那么狡诈的人,他都看不出这是讽刺他,其实,曹操很单纯,他也决想不到,孔融这样的文人,会这样讽刺他,可就这样,曹操也都忍气吞声,都吞了下来。可是孔融并不仅仅如此,官渡之战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布绍地广兵强……殆难克乎!这么一个言论。那这是曹操不能允许的,战争期间你怎么能够散布敌人不可战胜的论调呢?这是很严重的。还有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提出来在京城的一千里范围内不能封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那就是等于要把曹操赶出去,那曹操当然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