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昭烈帝刘备在章武三年(223年)驾崩于白帝城,享年63岁。
史书上说刘备是得病去世的,病得还挺严重,那么具体是什么病把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一代枭雄彻底“撂倒”的呢?
一、史籍关于刘备临终前病情的记载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闰6月,刘备在夷陵被孙吴将领陆逊打败,之后退往白帝城,当时手下人都劝他回成都,但刘备执意不肯,下令将白帝城所在的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在此坚守。《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从时间上看,刘备于章武二年(222年)“秋八月,收兵还巫”,在白帝城最少已经住了5个月,到次年春天前后发现自己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说明这场病与之前的夷陵大战关系不大,是后来得的。《三国志》先主传也记载说刘备“病笃”,但具体什么病没说。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后来把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编辑成《诸葛亮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这部文集的目录,根据该目录可知陈寿编纂的《诸葛亮集》共24篇,10.4万字,里面保留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可以弥补《三国志》在某些历史细节上的不足。关于刘备最后的病情,《三国志》等史书虽然没有具体的记载,《诸葛亮集》中却有,在该书里保留着一份刘备临终前给后主刘禅的遗诏,其中说道: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份遗诏很有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已经成为一句名言。
根据这份遗诏,刘备开始得的是“下痢”,后来又引发了其他并发症,以至于没能挺过来。
“下痢”就是痢疾、拉肚子,本不是什么大毛病,为什么最后竟要了刘备的命呢?
二、刘备去世前接连遭受了多次异于常人的精神打击
刘备一生都在战斗,经常被人追着打,在战场上多次把妻儿都弄丢了,最困难的时候差点儿下海当渔民,但他被时人称为“雄才”、“人杰”、“命世英才”,由草根一步步到了皇帝,说明他的身上有一股能吃苦的精神和可以百折不挠的毅力,与袁绍、袁术等一帆风顺的公子哥比起来,他的抗打击能力强得多。
但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开始,3年时间里刘备竟然接连承蒙了至少5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关羽被杀,荆州被孙权抢走,当时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人在成都,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关羽突然发威,在荆州举兵北上,逼得孙权背后动手,用偷袭的办法夺了荆州,杀了关羽。
第二次是痛杀义子刘封,关羽之死刘封负有不救的责任,后来又涉嫌逼反了孟达,为刘备所不容,把刘封杀了,但刘封是他的义子,杀之而心痛,“为之流涕”。
第三次是张飞之死,刘备决意报仇,与张飞各率一部人马东征,约定在江州会合,还没出发就传来噩耗,张飞被部下杀害,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他们接连死去,而且都死于阴谋,刘备既痛又恨。
第四次是夷陵惨败,刘备不顾劝阻率数万大军出三峡为关羽、张飞报仇,想重新夺回荆州,开始还顺利,但后来与敌人形成了对峙,刘备着急,多次试图诱敌轻进以实现突破,但都被陆逊识破,陆逊突然采取火攻,蜀军惨败,损失极为严重。
第五次是在夷陵之战前后,马超、许靖、刘巴等蜀汉重要成员在一年中相继去世,加上已经去世的关羽、张飞、黄忠、法正、马良等人,蜀汉面临着“将星陨落、人才凋零”的局面。
上面这些打击,换成袁术,任何一次都得让他“呕血”,而刘备还是艰难地挺过来了。不过这些打击确实太大了,尤其夷陵之战,蜀军被连破40多座营寨,蜀将张南、冯习、傅彤及助战的胡王沙摩柯等战死,黄权、杜路、刘宁等人被迫投降,刘备听到消息时简直惊呆了,他仓皇逃出兵营,退入马鞍山,史书说“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刘备担心在马鞍山被吴军活捉,连夜突围,山路崎岖,骑马很危险,刘备被驿人抬着才闯出了重围,为了逃命,驿人们“烧铙铠断后”,一口气跑了几百里,沿途看到的全是惨像,蜀军的舟船军械、水军步军的物资损失殆尽,尸体漂流在江面上,有的地方“塞江而下”,刘备虽然是打了几十年仗的老兵,但此情此景仍然让他惊骇悲愤,大呼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夷陵之战后孙权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向蜀汉示好,刘备才在白帝城得以稳定下来,不过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刘备的心情极为沉痛。痢疾这种病除饮食不洁外,“外感时邪”也是重要诱因,《证治要诀》等医籍都说痢疾为“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之成痢”。
当时是冬天,天气湿冷,刘备这个北方人大概不太习惯长江边上的这种气候,尽管饮食不会有问题,但由于心情过度沉郁,加上天气和年龄较大的原因,导致刘备的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倒就不奇怪了。